成功励志历史故事
励志的历史典故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语典故正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语文迷小编为大家分享7则励志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
【释义】励:激励,奋勉;图:谋求,设法;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比喻振作起来做好某件事情。
【历史典故】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霍光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权力。由此,霍氏一族对魏相极度怨恨,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霍氏一族的阴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因其年少时曾流落民间,所以深知民间的疾苦,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严惩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吏,免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他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在魏相的监督下,百官尽职尽责。在魏相的配合下,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宣帝在位25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史称 宣帝中兴 。
顽强的精神背后是坚定的信念,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概。汉宣帝正是拥有了顽强的精神,才实现了 宣帝中兴 的局面。可见,振奋精神乃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振奋精神,才能有积极的心态,昂扬的斗志,才能看到光明,鼓足勇气,战胜困难,排除阻力,到达理想的彼岸。
【出处】(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
【释义】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大的成就;佛教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历史典故】
宋朝时期,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他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总是会深受感染。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去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虽然很多,但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回答他。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 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拿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大师指着偈帖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 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思是: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成长心语】
鲁迅说过: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人最强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唯有超越自己,才能达到真正的进步与成功。 不满足 是一种盼望,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只有永不满足,人类才能从低级走向高级,才能从原始社会山洞草棚为居、树叶兽皮为衣的艰难困苦中摆脱出来,才能从过去的石制工具发展到今天的电子技术、太空航空。保持不满足,即使已经达到了 百尺竿头 ,仍需要 更进一步 。
【历史典故】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过史官,父亲司马谈曾是汉朝的太史令。受家庭的熏陶,司马迁立志要编写一部全面记载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史书,留给后人。他从20岁开始游历全国,搜集史料,为他的宏大构想做着充分的准备。
本来司马迁的博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他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当上了太史令。正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他却被陷害入狱,遭受宫刑。这种刑罚对于男性的自尊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在夜里司马迁常常难以入睡。后来,司马迁以历代名人鼓励自己:周文王被关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编写了一部《春秋》;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下《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这些伟大著作都是作者在困苦环境中和心情郁闷时写成的。每每想起这些,司马迁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些先贤忍着痛苦奋笔疾书的情形。他常想:他们尚且如此,我为什么不能把这部史书写成呢?
从此,司马迁把所有的痛楚和烦恼抛之脑后,全身心投入到了《史记》的编写中,终于完成了《史记》。
【成长心语】
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处理,也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司马迁面对屈辱和欺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昂首前进,这样的人才是大智大勇之人。
挫折是磨砺青春与生命之刀的砺石,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巴尔扎克说: 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这包含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使人在压力下使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创造出更为夺目的辉煌。
【出处】《晋书·谢安传》。
【释义】再起:再次出来做官。比喻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恢复力量或重新得势。
【历史典故】
谢安是东晋时期陈郡阳夏人,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气隽秀,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但他不愿做官,而是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 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既然 东山再起 ,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伐晋。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慌了神,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审时度势,自己坐镇建康,指挥众人配合作战。因为他指挥得当,晋军以少胜多,最后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
俗话说: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正在遭遇失败,正在经历低谷,不要心存抱怨,因为它正在为你的人生增添美丽的色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意志的崩溃无助于解脱危难,恰恰相反,它只能让人雪上加霜,方寸大乱,从而使忧患加剧,惹来更多的麻烦。人在不如意之时最好停止抱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时若坚持不住,成功就注定与你无缘了。事实上,只要人的意志不倒,不在失败面前止步,就一定可以渡过 山穷水尽 的境地,迎来 柳暗花明 。
5 胯下之辱: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胯:两腿之间。从两腿之间爬过去,是对人的一种污辱。
【历史典故】
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后来被封为淮阴侯,但在他小时候,父母早逝,家中贫困,韩信靠到淮阴城下钓鱼卖钱维持生活。有时钓不到鱼,就只好忍饥挨饿。父母去世时,曾留下一口宝剑,他时时佩带在身上。有一天,他在街头遇见一个小混混。小混混奚落他说: 韩信,你平常出门,总是挂着宝剑,有什么用呢?你长得虽然高大,可你的胆量为什么那么小呢? 韩信闭口不答。这时,看热闹的人围了上来,小混混当众侮辱他说: 韩信,你敢和我拼一拼吗?你敢,就拿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 说完,他叉开两条腿,站在那里。韩信端详了一会儿,趴下身子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看热闹的人一阵哄笑,都以为韩信是胆小鬼。只见韩信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容地走开了。
韩信后来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阴侯。汉王五年正月,改封韩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国,把那位曾经侮辱过自己、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人找来,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部下的将领说: 这位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又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口气,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成长心语】
成大事者,必须忍受得住眼前的屈辱,敢于和命运抗争。如果面对那些人的挑衅,韩信火冒三丈,一怒之下杀了那个人,那么,纵使是韩信胜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所以说: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该忍的时候就忍,该柔的时候就柔,这才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6 卧薪尝胆:将屈辱变为一种动力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卧,睡;薪:柴草;胆;苦胆。睡在柴草上,品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国征讨越国,吴王阖闾亲率大军前去征战,双方大军在今浙江嘉兴一带展开决战。越兵背水一战,以死相拼,结果大败吴军。吴王也被毒箭射伤,阖闾临死之前,吩咐立太子夫差为王,一定要为父报仇。夫差励精图治,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亲率大军进攻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在夫椒对阵。结果,吴军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被夫差团团包围。勾践无奈,只好派大臣文种带着大量的礼物向吴军求和。
文种来到吴军阵中,跪在夫差面前说: 我奉亡国之君的命令冒昧地向您转达勾践的心愿,勾践情愿当您的臣子,他的妻子当您的'仆人,服侍大王。 夫差没有同意。勾践和他的臣子们又想了个办法,他们把绝色美女西施送给了夫差,夫差这才同意勾践的请求。
勾践在吴国给夫差当了三年的仆人,才得以回到越国。回国后,勾践一心致力于复国大业。为了使自己不忘耻辱,他决心在打败吴国前不睡床铺,只睡柴草,并在睡处悬挂一个猪的苦胆,每天在就寝前都要先尝尝这苦胆。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同时,勾践放下国王的架子,谦虚对待百姓,热情地接待四方宾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招募了大量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才。就这样,经过十年的耐心等待和发愤努力,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成长心语】
当你跌落谷底时,别灰心,至少接下来你每跨出的一步都是向上的。 当处于人生的低谷时,你每一步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人奋起直追,以一种大无畏的勇气与逆境搏斗;有的人从此放弃,沮丧颓废。挫折只是一场 雷阵雨 ,昂起头闯过去,便会有最美的彩虹出现,这样的人生即使有无数次的低谷,最终还是会走向成功。
7 孙膑膑膝:用希望与勇气照亮成功之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膑刑:削去膝盖骨,古代酷刑之一。
【历史典故】
孙膑,齐国阿地(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人。他的真实名字今已不可知,因为他曾遭受过膑刑(被去掉膝盖骨),所以后人就称他为孙膑。
孙膑少年时便下定决心学习兵法,准备做出一番大事业。成年后,他出外游学,到深山里拜精通兵法和纵横捭阖之术的隐士鬼谷子先生为师,勤奋地学习兵法阵式。孙膑很快就掌握了《孙子兵法》的精髓,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鬼谷子非常高兴。
庞涓与孙膑同窗学兵法,他对孙膑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面上却装作和孙膑很要好,相约以后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后来,庞涓先行下山,投奔魏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被提拔为将军。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远不如辅佐齐国的孙膑,感到他是个威胁,便想方设法把孙膑 挖 到魏国来。
孙膑到来之后,他先是虚情假意地热烈欢迎,而后委之以客卿的官职,孙膑自然对不忘旧日同窗之情的庞涓感激万分。然而半年之后,庞涓盗用法令,罗织罪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对他施以膑刑,脸上也刺上字,目的在于从精神上消蚀孙膑。当孙膑知道是庞涓陷害自己后,就想法设法摆脱庞涓手下的监视,准备有朝一日逃离虎口。
不久,齐国使者来到魏国,暗中探访孙膑,把他藏入车中带回齐国。在一次王公贵族的赛马活动中,大将田忌将足智多谋的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在齐威王面前,孙膑畅谈兵法,尽叙平生所学,受到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齐国军师。后来,在齐魏马陵一战中,庞涓被孙膑打得 智穷兵败 ,无颜见世人而自刎,孙膑从此名扬天下。
【成长心语】
孙膑的确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深知忍字秘诀的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 朋友 的诬陷,他仍能忍隐不发,潜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不但需要惊人的耐力,同时也要有一种卓越的审视力和观察力。罗曼·罗兰说得好: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所以,当你面对挫折时,不要低头,不要丧气,昂起头,挺起胸,用 希望 与 勇气 去战胜它,铸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