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 文章内容页

郑板桥励志小故事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2-26 06:40:00 分类:励志故事 阅读:

  郑板桥的故事1

  郑板桥中年得中进士,任过知县。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因为帮助受灾贫民诉说及赈济而得罪上司,干脆辞官不做,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故事2

  郑板桥最画竹,他画的竹枝少而瘦。只要看看他在画间题诗,就明白他的画外之意,他是以竹喻人,以竹喻己。

  他在山东当县官时,送过一幅瘦竹图给巡宪,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后来,他因为开仓赈贷受灾难民而得罪上司,辞官归田时,画瘦竹赠潍县绅士,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日江上作渔杆。”从这两幅竹,两首诗看出,板桥无论做官或辞官,都比较面对现实知道民间疾苦,他没有过多的闲情雅致来吟风颂月,只画几杆瘦竹,以写胸中闷气。郑板桥回乡后,以画竹为生计度过了他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郑板桥的故事3

  郑板桥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体,自称为“六分半书”,世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其书法“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流传至今,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喜爱,广泛用于宾馆、办公室家庭等场所。

  郑板桥的故事4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极其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却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他画的竹都少许,没有超过四支的。这些看来简单的竹,他可呕沥血,勤于观察,他晨看竹、黄昏也看竹、月夜看竹、雨中也看竹、风里也听竹,胸中有竹。所以,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笔夜里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竹,画到生时是熟时。”因此,板桥画竹,是把个人的品格、见地、抱负、爱憎都融合在笔墨之中。

  郑板桥的故事5

  话说扬州城有一个大盐商叫甑小泉,此人假充斯文,想求购板桥的字画,屡次遭到拒绝。于是,他转来转去,从别人手里搞到几幅板桥的真迹,可惜没有上款,挂起这种没有上款的画,总觉得不是滋味儿。

  有个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原来,郑板桥有个嗜好———喜欢吃狗肉。有一天,郑板桥散步到一个竹林中,远远传来悠扬的琴声。他循声来到一个馆阁,见雅静的阁中,香烟环绕,一老者正在抚琴。见郑板桥来,老者起身让座,寒暄一番,说话甚是投机。正谈得有趣,隔壁飘来一阵阵狗肉香味。老者问:“敢问先生也吃犬肉否?”郑板桥说:“倒是嗜吃”。老者热情相请,于是,郑板桥也就毫不客气地大啖其狗肉。吃完,见四面白壁空空如也,于是,相问道:“老丈,室内何不挂些字画?”老者渭然叹道:“俗画不想挂,板桥字画虽佳,却难购到,所以让他空着。”郑板桥说:“鄙人郑板桥,有负重望,不敢,不敢。”老者愈加喜欢,摆出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郑板桥欣然命笔,画完问老者:“敢问老丈尊姓大名?”老者说:“甑小泉”。郑板桥一惊,说:“怎么,和大盐商同名同姓?”老者说:“什么大盐商?老丈取名字时,盐商只怕还未出世呢!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关盐商的事。”板桥想想也有道理,世上同名同姓者多,再说又吃了人家的狗肉,只好落了甑小泉的上款,告辞而去。

  过了不久,盐商甑小泉大宴宾客,中堂挂起了有上款的板桥字画。消息传开后,板桥不信,也挤在人群中去看,这不看不要紧,一看了眼,可不是吗?正是自己的手笔哩。再一细看,原来正是在竹林中吃狗肉后画的,方知中计。再一想脸就红了,谁叫你中了人家的狗肉计呢?郑板桥吃了哑巴亏,对此事只好心照不宣了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

  郑板桥的故事6

  他在卖画的厅堂里,大书一篇“笔榜小卷”,也可以说是他卖画的商业性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五益语言也。”告示之末又附诗一首:“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幅长达百余字的“广告”,满纸言钱。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郑板桥是个贪利之人。谁知道他的苦衷?他是正面文章反面做,此广告借以讽刺两种人:一种是假名士,口中不言钱,心中想厚酬,索取重礼;另一种是打秋风,利用手中权势来强取豪夺。郑板桥看透人世,敢说真话,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想法,使那些伪君子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郑板桥的故事7

  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家里。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郑板桥吟蟹诗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知府十分尴尬。

  “奉旨革职”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狗肉计郑板桥酷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一次,板桥出门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寻找,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一旁煮狗肉。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怎么样?”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许多书画。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郑板桥断案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罪予以重处。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著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郑板桥的故事8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着。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

  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跤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郑板桥的故事9

  郑板桥中年得中进士,任过知县。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因为帮助受灾贫民诉说及赈济而得罪上司,干脆辞官不做,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海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故事10

  有一天,郑板桥在盐城一家馆里喝茶,遇到个财主,两下就闲谈起来。财主说:“我家有个小孩,想请个好先生教教。”

  "你想请什么好先生呢?”

  "我想请兴化的郑板桥。听说此人脾气古怪,很难请啊!”

  郑板桥笑笑说:"我也想找个蒙馆坐坐,你看我怎么样?”

  财主素有爱才之名,不便当面回绝,勉强答应了。

  郑板桥到了财主家坐馆,见中堂挂有一幅牡丹图,画得不错,但偏在一边,看起来不顺眼。

  一天,郑板桥洗笔时,无意中把笔一甩,牡丹图上出现了几个小墨点,在旁边的小东家急死了,鼓起嘴说啦:"先生,这幅白牡丹是我爷爷花了五十两银子,请人画的。"郑板桥抬头一看。也不作声,又拿笔在牡丹图上挥舞了几下,小东家一见,不好,赶紧去喊老子。财主跑来一看,大为恼火:"牡丹怎能和梅花在一起呢?”

  哪晓得郑板桥并不答话,提起笔来,"唰唰唰",在画上写了一首诗:

  牡丹旁边一枝梅,

  富贵清寒共一对,

  牡丹虽好总有谢,

  唯有梅占百花魁。

  写完,掏出印章,往下一按。财主伸颈项,凑上去一看,分明是"板桥郑燮"四个字,大吃一惊,连忙奉承道:"先生神笔,能赏我一幅字画否?"郑板桥理也不理,把笔一扔,转身便走了。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