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艺名人励志故事
他说过,我觉得我能得这个奖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作品里面的文学素质。
很多读者不禁哑然,特别是未成年读者,大然失色。这种偏带黄的书籍也能得诺奖?也能得茅盾奖?他说:“我承认我很龌龊,但我也很坦然,不是吗?”是的,他很坦然,把很多作者不敢写的都写了。他作品里多的是对女性的关爱和赞美。文笔可精得不得了。会斗转星移,巧妙的把自己的内心转移到别人的行为上大声呵斥的批评。写作手法也变幻多样,从不重复的写作格式,令人目不暇接,
我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或许是他对社会的'冷眼批评太多了,也对,现实中太多丑陋的嘴脸了,不知为什么,我本应该把他作为标杆,可我总是视作同僚。他的文章如雾,既真又不真,像一层薄砂一样。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他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土生土长的诺奖,我敬佩他。一个人当经历了太多,思考了太多,就能写出常人所不能写出的东西,就能写出肤浅人所不能比拟的东西。当今的中国作家和评论家要么严重欧化,要么用粗鄙的语言吸引读者,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书的畅销量竟然比古典还受欢迎!有了掌中宝,中国的青年,你们都在干嘛?都在坐吃山空!都在无什么所事事,有人会说我这样也算,最起码我实在为拯救思想做出了一点贡献。麻木的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的一生不是虚度,是要干点什么的。
如果连一个人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那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我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真正好的事物是跨越种族,不分地区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那我不禁要问一句:什么是真正好的作品?畅销的?经大师推荐的?还是亲笔的?不,我觉得真正好的作品是禁的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历史的抉择。现在它是畅销书,那么十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呢,上千年之后呢。就像一个人,无论他多么伟大,百年之后,终究是一抔黄土。那么,他的精神呢,好的会被所有人记住的。坏的会被遗臭万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
莫言说:外国记者问:中国目前发展是很好,但是贫富差距那么大,到2050年中国贫富差距会到什么程度,社会要出大乱子吧?
莫言:今年是2013年,到2050年还有37年。37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那是1976年,那时候谁能想象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那么,37年后中国又是什么样子?如今中国发展更快,变化更快,所以不要按照现在的情况去设想未来,我们可能无法想象那时会发展成什么样。不过,这些年中国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有条件发展地更理性一些、更沉稳一些。
故事二:差异定价
莫言说,他经常在家乡的集市上转悠,看到有一个卖麦子面粉等的小贩,他的价格常常比其他的小摊卖得稍稍贵一些,别人卖1块1,这位小贩卖1块1毛五,仔细一看,在他的'麦子和面粉旁边,放着一小勺的石子沙子,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没有把这些石子沙子放在面粉麦子中间,价格当然就要高一些。
故事三:敢于信任、值得信任是商业文明的基础
关于如何理解商业文明,莫言说,我还是再讲一个故事吧。我的一位前辈做生意,借了济南一家商号的钱。后来到年关他就坐车到济南还钱,那是一大口袋钱呀,可以说是巨款。在车上,他遇到一个人,大家聊天,问:你是干什么去?那位我家前辈就告诉他:我去济南某某商号还人家一口袋钱。结果那人说:巧了,我家就在那个商号边上,我们一起去吧。我的那个前辈说:我这次还有许多事情,干脆你带着这一口袋钱和字据,替我把钱还给那家商号吧。后来前辈就提前下车,办其他事情了。那个陌生人也真的把钱交给了那个商号。这就是一种商业文明,相互信任是商业文明的基础。当前值得忧虑的是,相互没有诚信和信任,每个人都可能相互是加害者,农民生产的牛肉羊肉自己不吃,但是他买的别人的商品也可能受到伤害,没有诚信,每个人可能都成为受害者。
故事四:信任的力量
莫言说,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情节:一位父亲为了显示自己的枪法高超,拿出一个苹果放在孩子的头上,然后拔枪把这个苹果打碎。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与孩子之间是相互信任的,首先是父亲的枪法要好,不能是怂包;其次孩子对父亲要有信任和信心,信任在外人看来,也可能包含着巨大的冒险。
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为什么莫言会获奖】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时,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夜晚,属于中国作家,属于中国文学,属于中国。
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的时候,莫言正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这似乎完成了一个隐喻:这个从高密 东北乡 走出来的中国作家,在不断完成对 东北乡 叙事的言说后,终于在这片沃土上迎来了自己收获的秋天。
人们追捧莫言,同时思考莫言获诺奖的原因和意义。
【评委会: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作品的评语是: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马悦然曾评点莫言: 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 白嘉琳说,因为他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是非常有彩色的语言。所以我喜欢不断地研究,试试看,把他的作品翻译成漂亮的德文。
更多专家认为,莫言作品扎根 中国乡土文化 ,强烈的人文思考和关怀更为出彩。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莫言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说: 莫言的文学创作立足于他的故乡高密,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乡土,以他交织着‘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现实’的众多文学作品,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悠久历史、经历过波折磨难,但始终向往美好生活、肩负重轭前行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毋庸置疑,当下大量文学作品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也缺乏对人类灵魂的触碰和抚慰。同时也无法满足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而令世界日益增长的了解中国的愿望。
媒体评论称,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文学大国,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迎来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文学作品成为承载这个社会痛与乐、悲与欢、苦与喜的良心,以文字向人性致敬,并由此走向世界 。
【莫言:我的文学和故乡密切相关,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获奖当晚,莫言在故乡 山东高密举行记者会,发表获奖感言。这块长着火焰热血般红高粱的土地,是莫言生长的地方,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根基。
莫言对获奖非常低调: 拿到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觉得自己资历非常浅。现在有很多优秀作家,我排得相对靠后。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 东北乡 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 莫言说, 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 是什么打动评委 时,莫言认为最主要的是文学素质, 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对于此前的各种说法和质疑,莫言说: 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国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认为这是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契机。
据BBC报道,伦敦大学中文教授米歇尔·霍克斯(MichelHockx)说: 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拥有广泛的读者,他描述人权状况的方式是诺贝尔委员会非常愿意看到的。 BBC认为,莫言更关注中国的过去,而不是当下的问题,有大量作品涉及辛亥革命和日本侵华战争。他在中国被推崇为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
据CNN报道,美国笔会的拉里·赛姆斯(LarrySiems)说: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我觉得莫言的获奖发生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中国是一个特别有文学素养、充满活力的社会。而法新社评价称,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法新社援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的评价称,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淫荡的。 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英格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法新社报道称,莫言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代背景,比如1911年清王朝覆灭等。莫言的作品通常都是避开时代问题,转而以故事的形式反思20世纪的中国,在故事中莫言还融入了政治因素以及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感。
【国内同行:要走向世界就要坚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
莫言作品获得国际社会赞誉给更多中国作家的创作,以及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作品推广应注重翻译等国际化细节,但最重要的是应摒弃浮躁,以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基石 创作出更多好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他的作品从题材到语言都非常有特色;二是莫言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 随着莫言的获奖,世界将把目光更多地投到中国当代作家身上。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 他说。 翻越 翻译的 围墙 也被不少专家认为是中国作品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环。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在某种意义上,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原作间的PK,而是译著比拼。二、毫无疑问,诺贝尔文学奖是最权威的奖项,但也是圈子化的奖项。莫言如果有一个国际化的经纪人团队会更占优。
更多专家认为,好的作品应 扑下身子 创作真正的好作品,特别是要避免严重的娱乐化倾向。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认为,莫言始终没有从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退场。
莫言对微博的一席话曾引起纷扰。 我经常在睡不着觉时,闭上眼想象: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够留下来?绝大多数微博都是写作者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产物。
湖北省文联主席、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就应该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综合媒体报道)
【这些中国人曾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
与百年奥运一样,百年诺奖也是全球范围的盛事,从上世纪开始,中国的文人就不止一次无限接近过诺奖,但最终都遗憾地擦肩而过。
胡适:第一位进入诺奖初选名单的中国作家
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上世纪前50年的提名数据库中可以查到,中国作家胡适经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提名,进入了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角逐的初选名单,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进入诺贝尔文学奖核心竞逐圈的中国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认为,胡适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成就却并不足以支持他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鲁迅成为诺奖得主似乎在情理之中,然而诺奖的名单上终究还是没有出现鲁迅的大名,着实让人感到遗憾。其实诺奖曾经属意过鲁迅,早在1927年,瑞典考古探险家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研究时,就和鲁迅的北大老同事刘半农商量,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通过鲁迅的老朋友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的意见,孰料鲁迅认为 诺贝尔赏金,我不配 。
老舍:过世后被提名
2009年,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文学讲座上,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向外界披露,1968年时老舍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是当时瑞典派驻华大使寻访老舍下落,遍寻不着,于是断定老舍已经去世,将奖颁给了另一位亚洲作者川端康成。而实际上老舍早在被提名的两年前就已经离世。
林语堂:用英文小说竞奖失败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也力荐林语堂。然而当年的诺奖却颁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林语堂与诺奖擦肩而过。究其原因,竟是林语堂母语为中文,却用英文作品竞争诺奖。
沈从文:获奖前离世
1988年还有一位中国作家非常接近获奖,那就是沈从文。沈从文的作品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在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字推广到海外后,引起了瑞典文学院院士们的关注。据说在1988年时,瑞典文学院院士们已初步决定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沈从文,但遗憾的是,沈从文在这一年的5月去世了,按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死者不能获奖,沈从文遗憾地与诺奖错过。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高行建
2000年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作家。高行建,1940年1月出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早期在国内,高行建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1988年定居巴黎,曾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 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1997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建作如下评价: 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