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励志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第一颗糖——关爱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第二颗糖——宽容
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其实,对“问题孩子”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俄罗斯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第三颗糖——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对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来得可贵,可实际上,孩子对于信任的企盼不会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时他们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对于他们的信任。
信任的魅力,没有尝试就千万不要放弃,就像在黎明前的黑夜,不要随便舍弃一枚你自己心目中的石子,光明来临时,它也许是你梦寐以求的珍宝。
第四颗糖——激励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就看你有没有发现。郁梓铃很自由,屁股老坐不住,上课爱插嘴,画画乱涂一气。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她有了新的发现。一次彩红屋时,她第一个画好,贴好。我及时表扬了她:“郁梓铃,真能干啊!第一名哦,厉害!”老师的赞美和同伴的掌声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渐渐的,我发现她上课爱举手了,画画、手工进步很大。
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