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诗句励志小故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有远大的抱负, 愿为辅弼 、 安社稷 、 济苍生 。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 ,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 降辇步迎 ,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因而此诗又名《与东鲁诸公》。
二.朗读诗文:
列(裂)、怳(恍)姥、剡、渌、屐、澹、扉、訇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三.结合注释、作者简介和背景材料,默读全诗,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从诗题看如何理解 梦游 留别 的关系?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2.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各部分都有了过渡性的提示语,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请细分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1.现实天姥(游前) 2.梦游幻境(游中) ⑴梦到剡溪 ⑵登山途中 ⑶山顶所见 ⑷醒来情况 3.抒情言志 四.再次听名家朗诵,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赏析诗文
梦前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 瀛洲 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 神 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 飞 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 照 和 送 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为何提到 谢公 ?
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山顶所见(洞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时间 日暝。
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顶所见(洞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4.这些描写在 意 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梦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抒情言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 世间行乐亦如此 中的 如此 何解?
像一场梦
2.理解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总结:
1.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介绍其他观点: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采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 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 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 无从 ,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 无从 存身。 仙宫两无从 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 梦游 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 游仙 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 梦游 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 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 一夜飞度 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 照 、 送 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 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 见海日 、 闻天鸡 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 千岩万转 、 迷花倚石 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 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 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 世间 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 安能 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板书: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景仰向往对比夸张
登山奇景 壮美奇绝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迷惘、惊悚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极度兴奋、愉快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白的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庐山瀑布》中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又如《行路难》中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还如《将进酒》中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李白其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李白与杜甫并称 大李杜 ,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 诗仙 。杜甫有诗曰: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因此李白又有 谪仙 之称。
三,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被排挤出京。
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次年,决定南游,临行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
*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五,诗歌特色 清新飘逸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 济苍生 、 安黎元 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六,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说明此诗乃游仙诗;
天姥:所梦内容;
吟: 吟 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随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白头吟》、《秦妇吟》。
留别:写诗目的
七,朗诵诗歌
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八,诗歌赏析
第一部分:现实
1,诗人写天姥山,为什么上来就写海客如何,越人如何,而不直接表述呢?
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
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或:有的人)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过五岳,诗人通过海客的谈论,对天姥山产生强烈的向往。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诗人一起笔,就是陪衬,瀛洲在那烟涛浩渺之处,海雾弥漫之所,实在难以寻到,天姥山与瀛洲放在一起,让其带上了一种神奇虚幻的色彩。
通过海客与越人的描述,一是为天姥山渲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另外一方面则是表现诗人对真实存在的天姥山的向往之情,也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诗人梦游天姥山作铺垫。
2,诗人在第一部分书写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大,用的ahi什么艺术手法?
天 天姥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与天连在一起
五岳 高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
赤城 高过它附近的赤城
天台 非常之高,在天姥山面前,好像也要倒塌了。
诗人没有直接说明天姥山有多高峻,有多奇幻,却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的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中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
第二部分:入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梦游路线:吴越 镜湖 剡溪 谢公宿处 青云梯
到了谢公的宿处,穿着谢公屐,追随谢公的脚步,登上青云梯。湖月照影,渌水荡漾,显出大自然的美好。而追随谢灵运的脚步登上青云梯,则显得风流不羁,潇洒自适。
2,问一问:仙境开启,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与目的?
云雾迷蒙,水烟缭绕,电闪雷鸣,山峦欲摧,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一派欢乐景象由此出现在诗人面前,仙境中的.神仙们是多么的快乐,而现实中的自己是多么的困苦。诗人用仙人的悠闲自适来对比自己的现实生活,仙人越是悠闲自适,自己的困苦越是苦涩难言。
第三部分:梦境到现实
1,仙境倏忽消失,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然而即使仙境是如此让人心向往之,李白仍然选择面对自己、面对现实: 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也不过如此,最后都会如滔滔江水东流而去,永不复还。那还管他什么仙境和现实,且把白鹿放在青崖之间吧,兴致所来,就骑上白鹿,游名山大川,随意而又洒脱。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神来之笔,点亮全诗主题,卒章显志:对于名山名境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是对自己虽然怀才不遇但绝不向权贵妥协的心声。
3,问一问:苏轼、陶渊明与李白的共通之处
九.小结
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然而文人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 臣妾气态间 的屈辱地位。
陶渊明写下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辞官归天,却仍心系家国天下,写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诗句。苏轼虽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的诗句,然而他 致君尧舜 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却从未改变。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虽不得重用,可做梦都想到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都是有才而不得重用的人,李白的这一句可以说是道出了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悲愤心理。虽说是悲愤,但这首诗整体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是潇洒出尘的,是风流不羁的,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概贯穿始终,并无消沉之感。
这也使古人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即使怀才不遇,即使受排挤和打压,即使几起又几落,但他们不放弃,仍然为起复而做准备,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他们,才有了可歌可泣的中华奋斗史。
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什么精神呢?
宽广的胸怀;困境中的自我排遣;逆境中的永不屈服;几起几落,仍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
十,作业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预习《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解】:
1、瀛洲:神山名。
2、信:果真。
3、拔:超越。
4、赤城:山名。
5、列缺:闪电。
6、摧眉:低眉。
【韵译】: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
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
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
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
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
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
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
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
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 岩,道路千回万转,
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
深林为之惊 ,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
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
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
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
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
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
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
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
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评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