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勉学的故事
《三字经》历史典故:孟母教子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 孟母三迁 、 断机教子 等教子佳话。
孟母教子三迁,孟子能成为 亚圣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1.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 ,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 《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 孟子回答说: 会背诵了, 孟母高兴地说: 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 嘶 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 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2.孟母三迁
(其一)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之。
(其二)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 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 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