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言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为中华美德名言警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明志
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持节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18、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23、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4、轻诺必寡信.------《老子》
2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知耻
26、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27、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2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2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30、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改过
3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3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3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3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厚仁
3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38、仁者寿.------《论语·雍也》
39、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贵和
4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4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4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5、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敦亲
4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47、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48、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50、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重义
5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52、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53、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54、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55、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尚勇
56、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57、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58、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59、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6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好学
6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6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65、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审势
6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6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6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6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0、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求新
7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72、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7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7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7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勤俭
76、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7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7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79、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80、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奉公
81、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82、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83、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8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8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务实
8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8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88、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8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90、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1、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韬奋文集》
2、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4、 古今之成大事业1、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5、 行是知之始;知是形之成。——陶行知(近代教育家)引自《陶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6、 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蔡元培(近代教育家)
7、 知识是引导人生的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昧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李大钊引自《李大钊选集》
8、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鲁迅引自《鲁迅全集》第3卷
9、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1、何故1、何人1、何如1、何时1、何地1、何去,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行知引自《八位顾问》
10、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引自《游太湖蠡园为游人题词》
11、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石乞石乞复考之,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现代作家1、教育家)转引自《大学生》1981年第2期
12、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3、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4、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5、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8、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1、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6、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7、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0、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1、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5、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36、 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引自《谢觉哉杂文集》
37、 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条大河总得容纳无数的小溪1、小涧的.流水,一座几千米的高山总得以一个高原作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最多只能形成一个湖泊;荡荡平川,也不会有什么戴着冰雪帽子的高峰。——秦牧转引自《艺海拾贝》
38、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
39、 自然界1、机器和一切工作,对待没有知识的人,对待怯弱的人是很不客气的,甚至常常是粗暴和残酷的;但是它们对待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对待健壮的和勇敢的人,则是非常驯服的,承认你是主人,情愿为你服务。——宋庆龄(现代革命家1、政治家)引自《宋庆龄选集》
40、 不管你预备走哪一条路,顶顶要紧的是先要为自己做好准备。你不能赤手空拳地开始你的行程,你必须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你必须锻炼出健壮的身体和足够的勇气。——宋庆龄引自《宋庆龄选集》
41、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悔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43、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转引自1978年6月28日《光明日报》
44、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引自《名人和名言》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2.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子贡
3.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孟子
4.谦逊是美德的色彩。——提奥格尼斯
5.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6.让一得百,争十失九。——马克
7.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王符《潜夫论·赞学》
8.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
9.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清)王卓《今世说》
10.若要好,问三老。 ——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2.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3.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1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5.最革命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最古老的'传统的人。——罗曼·罗兰
1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1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1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20.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2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22.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23.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5.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吕氏春秋-用众》
2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29.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31.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3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
3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3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9.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40.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41.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42.仁者寿。——《论语·雍也》
4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4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4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46.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47.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4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49.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50.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5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53.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