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名言 > 文章内容页

安贫守道的经典名言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2-28 12:59:20 分类:励志名言 阅读:

篇一:佛经经典名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

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既觉。亦无渐次。--圆觉经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八大人觉经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八大人觉经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

严经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卍新纂续藏经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大正新修大藏经 佛为龙王说法印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大正新修大藏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乾隆大藏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一卷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卍新纂续藏经 省庵法师语录

印光法师经典名句

第一集

1、世之变乱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众生贪瞋之心所致而已。贪心随物质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则竞争随之。又不遂,则攻夺战伐随之,则死亡流离随之、则疫疠饥馑随之、则一切灾祸随之。瞋火炽然,世界灰烬矣。

2、惟我如来,阐苦空之谛,以治众生之贪;宏慈悲之旨,以治众生之瞋。

3、复说净土法门,示众生以离苦得乐,方便横超之路。

4、为佛弟子者,信法界平等之体,明苦乐因果之相,知自它感应之用,起无缘之大慈,兴同体之大悲。众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责一日未尽,则请法、随学、忏悔、供养之事业,一日不可以已。5、需知因果无虚,祸福自致。贫病夭狱,皆由别业。旱刀兵,则自共业。业熟祸至,无能幸免。

6、欲求得福免祸,必先能泯恶力善。随时、随地、自勉、勉人。戒杀、茹素、崇佛、惜福(惜物、节用、薄享、厚施)、宏法、利生。多念观音圣号,为众生回向消灾解劫。则人己兼利,为德无,获福亦广也。

7、护国息灾,根本方法在于念佛。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之所感召。若尽人能念佛,则此业即可转移。如能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

8、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但其消除业障之力,极其钜大。

9、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10、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之人,所以教化最为紧要。

11、只要加以教化,即无不可以使之改恶归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12、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子女,使为好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果能尽人如此,则灾难自消,国家亦可以长保治平矣。13、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于净土三经。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14、茹素,即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

15、修净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16、人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自能国家得护,而灾祸不起矣。

17、古书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盖已乱之治难平,未乱之治易安。

18、念佛力善,戒杀吃素,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19、苦因,贪瞋痴三毒是。善因,济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

篇二:六祖坛经全文

六祖坛经全文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二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

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水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於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馀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设作偈颂,枉用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待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变相,及五祖血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水。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会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凡,万法无滞,一其勿一其,万境白如如。如如之心,印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一复两日,有一童子於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於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言。”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水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才,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於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契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於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

於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惠能遂於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於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篇三:徐沈周:佛学经典名句

一、佛经十大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明白的道理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一语成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来源基于此。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笑口常开的依据。

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知足常乐。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不自醒的提醒。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人与狗的区别。

佛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佛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坠;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坠自身。贤不可毁,祸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被财富所累。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谣言止于智者”--智慧经典。

三、关于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