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作者的名言
大自然的'美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也许话到唇边就变味了。也真是因为如此,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借文字抒发感情。平仄间,美意尽显;撇
1、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唐·杜甫《丽春》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3、接缕垂芳饵,连筒
4、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5、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7、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唐·李白《夏日山中》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11、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
1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13、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6、玉铛
17、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20、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22、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
23、
2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2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6、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7、南州
2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32、
33、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34、黑云
3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一)题西林壁古诗中的名句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千古名句
(二)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三)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四)名家点评
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绝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
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五)题西林壁全文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七)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引导语:《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还描写了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下面是《钱塘湖春行》复习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主要内容及情感。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2.艺术特色
本诗是写早春景色,是一首写景诗;本诗的线索:游人的游踪;本诗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1)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
(2)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进行景物描写。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3.名句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4.词语理解。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行不足:百游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