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苍生与一人名言警句
民本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些关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张居正《张太岳集》
3.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
5.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明·洪应明《菜根谭》
6.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明·方孝孺《瓦铭》
7. 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欲变法,先变人。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
8.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9.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0.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1. 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12. 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
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宋史·杨简传》
14.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5.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清·金缨《格言联璧》
16.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宋·林逋《省心录》
17. 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清·康有为
18. 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宋·辛弃疾《九议》
19. 公道明,则人心自一,公道废,则人心自二。——《宋史·辛弃疾列传》
20. 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明史·周起元传》
21. 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拓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22. 民,国之基也。——宋·宋祁《杂说》
23.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2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清《古今药石·续自警篇》
25.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苏舜卿《诣巨疏》
26. 民吾同胞,物为同类。——宋·张载《西铭》
28.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八》
29. 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宋·苏轼《策别十六》
30.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尔,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1.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清·金缨《格言联璧》
32. 念念用之民生,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清·金缨《格言联璧》
33. 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子语类·卷十六》
34. 农桑国之本,孝义古所敦。——宋·王禹偁《小畜集》
3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37. 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同然之心。——明·海瑞《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38.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清·金缨《格言联璧》
39. 官之得民与否,去官日见真,幕之自爱与否,去馆日毕露。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幕之自爱,要在廉、慎、公、勤。——清·汪辉祖《佐治药言》
40.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孟子集注》
41. 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本,国本人民切不失也。——《武王伐纣平话》
42. 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宋·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
43. 行钞先以利民为主,其次则不累民可也。——《晚清文选·(王旒)行钞之功》
44.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45.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46. 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侧怛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47. 救荒事不可缓也。——《元史·列传第九十》
4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9.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明·庄元臣《叔笠子外篇·卷一》
50. 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51. 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52.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53. 孙富而父母未有贫者也。——清·王旒
54. 所计一身肥,岂望天下活!——清·顾炎武《双雁》
55.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晚清文选·(郑观应)议院》
56. 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康有为《政论集·上粤督李鸿章书》
57. 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不然,则暴君接踵而难为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58. 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利》
59.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清·梁启超《新史学·第四章》
60. 天下之安而后乐——明·吕坤《呻吟语》
61.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朱子大全·文十一·庚子应诏封事》
62.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63.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64.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65.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
66.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67. 望公聊比泰山云,岁岁年年天下雨。——宋·毛滂《玉楼春》
6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
69.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宋·程颐
70. 无德于民,不足以兴。——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
7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2.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清·金缨《格言联璧》
73.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74. 一枝动则万叶不宁,一心散则万虑皆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75. 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宋·张载
76. 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
77. 英雄心性由来热,待竟苍生衣被功。——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棉雪歌》
78. 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79. 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80. 与其得罪百姓,宁得罪于上官。——《宋史·吴带传》
81. 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宋·苏辙《傅尧俞御史中垂》
82.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清·金缨《格言联璧》
83. 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
84. 众而不可欺者,民也。——宋·苏辙《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85.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
86.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明·薛暄《读书录·卷三》
87.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清·张映斗《咸阳》
88.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89.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苏辙《新论下》
90. 劝人生,济困扶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91. 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宋·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
92.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魏源《默觚·治篇》
93.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明《名贤集》
94.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海瑞列传》
95. 人心之于立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96.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无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后君足,犹子三曰惠商,四曰恤穷。——《晚清文选·康有为·上皇帝书第二》
97. 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8.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99. 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00.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清·金缨《格言联璧》
101.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清·金缨《格言联璧》
102.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 ——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凡病家请看,当以病势缓急,为赴诊之先后。病势急者,先赴诊之;病势缓者,后赴诊之。勿以富贵贫贱,而诊视便有先后之分。——清·冯兆张《冯氏娜囊秘录》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说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余曰病易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育也。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此经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医者诊脉,不识寸关,放手妄言虚实。不问得病之由,今经几日,是表是里,曾无传染,只据所见,便言某证。证且未的,不顾汗下次第,或病人劳复,便毁前医为误,甚至子谈父过者有之,弟掩兄长者有之。及其治疗,本无所长,原其所以,则志在于利。医人乘急取财者,甚于盗贼。 ——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故世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之厚薄?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亦是阴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
医为人命所关。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
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夫医为仁道,况授受相传,原系一体同道,虽有毫末之差,彼此亦当护庇,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
“医道微也,非绝欲无私,通神于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者,不足以传也。”——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明·裴一中《言医·序》 “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
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行医之要,惟存心救人,小心敬慎 … 若欺世询人,止知求利,乱投重剂,一或有误,无从挽回。病者纵不知,我心何忍?——清·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明医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症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炫虚名,
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明·龚信《古今医鉴》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因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真谛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科骚人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谪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出来,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
况且,这种颓废的一直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行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的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人感到叹惋罢了。孟子云‘土穷不离义,达不离道’。有孕‘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身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有几滴露水,当露水蒸融是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威,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我在寒假期间背诵了《岳阳楼记》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对岳阳楼、洞庭湖的描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用优美的文笔为人们展示了壮丽的美景,而他在描述美景的同时抒发出的忧国忧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写。当时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气消沉、心灰意懒,思想很是消极。这时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贬谪,当他邀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经过这篇文章奉劝滕子京,也是奉劝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力透纸背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成为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这篇文章有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一些小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裹足不前。而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拥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此刻祖国的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岳阳楼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被人们熟识的文学作品。
实际上作者并未去守岳阳楼,纵观全文,准确描述岳阳楼的语言并不多见,作者正是避生就熟地用“前人之述备矣”来替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句表达了作者旷达开阔的胸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古名句则是向世人提出了自我的政治抱负。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描述也十分细致。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4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的出名,都与题咏它们的诗文有关。而岳阳楼则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由参知政事被贬为邓州知州,正当他郁闷之极时,接到好友藤子京为岳阳楼作记的请求,于是便借题发挥,抒发了自我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与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所以而诞生。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名楼。范文正公认为巴陵的完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这一句,就可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诗句相媲美,活现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壮阔,可见作者恢弘的气度,不凡的才识。不是大手笔是写不出这“势极雄豪”的句子来的。
然后,作者经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的两种迥异的心境,证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本来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与“古仁人”的不一样心境来驳论,他们不因外界的好坏和自我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应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却进取入世,在他们心里装着国家的兴亡和老百姓的苦乐。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像许多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我和朋友。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当一个先忧之士建立了功勋之后还能后乐,更加难能可贵。
我喜欢作者用细腻逼真的笔触刻画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意义深远的文字所传达出的终极价值高标。读《岳阳楼记》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5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过《岳阳楼记》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平和。看如今,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任自己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6读过《岳阳楼记》的人们,大多终生难忘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警句。但我,也非常欣赏“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九个字给后人的昭示和启迪。
首先,这九个大字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启迪。在“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后面,作者不是写下了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美妙文字吗?在大多数人看来,这里写的是洞庭湖的美丽景致,而我看来,他却是在写洞庭湖的博大情怀和开放胸襟。试想,洞庭湖的美丽风景该有多少呀,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了这两个方面予以描述?我认为这一方面与作者本人的素养和情怀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作者要为后面道出“先忧后乐”的警句做客观上的铺垫。你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包容四海的胸怀,他能做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
其次,这九个大字也为我们创造新的物资财富和谋求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古老的巴陵曾经是鱼米之乡,有过几千年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发展经济的历史;解放后,又曾大力发展化工、造纸、医药等现代工业;改革开放后,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也做过很多的投入。所有这些,都曾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然而,就是围绕洞庭湖做的文章太少!其实,搞市场经济已经不需要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去谋求小而全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思路。九百年前,我们的范老前辈就暗示我们,要创造“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哦!
再次,这九个大字也警示我们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珍惜大自然对我们偏爱和馈赠!既然“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没有了洞庭湖,我们还会有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巴陵胜状吗?所以,我们要珍爱洞庭湖、保护洞庭湖、美化洞庭湖!
让我们携起手来,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共同把美丽的地球建设成为我们人类理想的家园。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7不得不说《岳阳楼记》的震撼力;其景之壮观,尤如历历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作为读者的我自认为是很爱国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却实难达到!我想当时在朝做高官拿厚禄的人如果都能有这种觉悟,能达到这种境界,今天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机会我一定要登上《岳阳楼》,去目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势;去感受“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悲凉;去体绘“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的快乐!
有时候我真感慨古人的圣明贤得真是今人无法比似的,如果现今的人们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间又少了多少烦脑与忧愁!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8《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透过不一样的景物和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比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平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发奋学习,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9伴随一篇文章成长,这也许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读书时要读这篇文章,那是因为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文,考试要考,非得要读。后来从学校出来又走上讲台,巧的是自己还教中学《语文》,这样这篇《岳阳楼记》便伴随我一生了,甚至教着教着就老了。早年教书的时候,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有《醉翁记》和《岳阳楼记》,后来改用了语文出版社编的教材,以为这两篇“记”文不一定选入了,结果还是被选入了课本,这样与《岳阳楼记》,便结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阳楼记》。这不现在还要写点《岳阳楼记》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学时读《岳阳楼记》,“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的时候有远大的理想,自然这样一篇古代的“记”文是不在话下的。那时候自己就想说不定我长大了,能写比这好的“记”文呢。开始交待了作者写记文的原因,是因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这位范老先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便写了阴雨天在岳阳楼上的心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写晴朗的时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结尾还教我们要有自己的忧乐观,这点内容还千古文章呢,这只能说明古人的文化素养不高,写不出好文章而已。将来的好文章要靠我辈来创作了。
那时的我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平差,是自己人生阅历少,对古人认识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症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读《岳阳缕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后来为了实现自己要超越古人的夙愿,自己就拚老命地写一些东西。因为那时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文革刚刚结束,文学突然吃香起来。文学青年是一个最热眼,最被追捧的年代,我便在滇西北深山谷里一面教《岳阳楼记》,一面拿起手中的笔,要像范老先生一样,留下点东西。然而一篇篇拙劣的文字寄出去,大部份都是泥牛入海,少部份有了那时候所谓的铅字退稿信:“谢谢您的来稿,还未达到发表水平,请继续给我们惠寄新作!”
有时候实在写得太多,还是不能发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编辑的有眼无珠。后来再教学《岳阳楼记》时,才感悟到范老先生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老先生旷达心胸确实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计较的,也不为了某个目的而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丙、不惑之年读《岳阳楼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来也没有强求自己去写像范老先生那样伟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实际地抒发点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编辑便主动跟我联系,说某篇东西有点价值了,再怎么处理一下就会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脚的东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个报纸和期刊上了。
这时再重读《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是的人生不计较一时身份地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们不论在那里,心里都想着为人类做点事情,都想着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说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想着尽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样,能够重修一下岳阳楼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为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我对范老先生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地方了,他不仅规劝了当时心情苦闷的滕子京,也将后世所有的来人都规劝下来了。文学的精要就是在不经意间,劝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读《岳阳楼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觉得什么都将过去,只有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知道人生确实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容易的,但做到了这一点,说明人生也就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家有万间,一夜仅睡一床而已;家有万担粮,一日仅三餐罢了。”过多的追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古谚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还是让我们像范老先生说的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有了这样的一种豁达和追求,人生没有愈越不过的门槛。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言,意为“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范仲淹被贬出京,面对万顷洞庭,把个人“宠辱偕忘”,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体现,也表现出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苏武牧羊,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苏武胸怀为国分忧、为国持节的信念,才不顾个人悲惨的境地。他那种博大胸怀值得子子孙孙发扬广大。
社会发展了,历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人类美好理想在先,以苦为乐”的人生观,仍是我们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理想。
今天,我们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为先,以人民为先,不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我们只有勇敢地肩负起民族振兴的担子,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明天!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1《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经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境: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终,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我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境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当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必须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能够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齐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仅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当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当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2“朴素而清雅的楼阁前有一片静谧的湖泊,点点沙鸥在幽静的湖面上轻轻掠过,划破了水面的宁静,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下自由穿梭。湖面与水底融汇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现实与幻境、无奈与欣喜都在尽情的交织、旋转、升华……”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诗人范仲淹的一篇传世佳作,文章共有六段,从开头到结尾,从电闪雷鸣到风和日丽,从不一样的角度展现了岳阳楼的摇曳多姿。每当我读完《岳阳楼记》,这一幕幕真实而久远的旷古美景总会情不自禁的浮此刻眼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壮之情。不仅仅因为岳阳楼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因为作者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在悄悄地流露,缓缓地流出……
正是因为这种忧国忧民的急切心境,才让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他的先忧后乐,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满腔热血与风雨中屹立的岳阳楼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
被风雨弥漫的岳阳楼,好似一只暴雨中振翅欲飞的海燕;春光焕发的岳阳楼,宛如一个喜笑颜开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将欢笑散在每个角落;如诗如画的岳阳楼让我时时刻刻都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将心中的感受与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叹诗人那种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一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都化成了诗人奋斗的动力!读一本有价值的好书,不仅仅要读更要去品和做,我必须要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去更多的了解国家大事。虽然我本事还有限,但我必须会用我的努力证明一名炎黄子孙应有的力量与雄姿!
经典是来自博通古今的丝丝灵感;经典是壮怀激烈、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未来期望的结晶,它深沉而凝练,久远而完美,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无数人在它的激励下获得了新的期望,这就是历经千年但从不为世人所弃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这个浩瀚的大海里,有无数像范仲淹这样的名人志士,力求为国家贡献毕生的力量,也有无数像《岳阳楼记》这样流芳百世的旷古佳作,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都凝聚了作者发自肺腑的情感。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文化根基。我们仅有更多的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的经典文华,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真正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使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更加发扬光大,为了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3《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当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坚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必须的历史局限。可是此刻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当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齐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研究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我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我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必须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此刻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可是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终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资料,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5万事俱兴,重修故楼,岳阳楼宏伟雄壮,洞庭湖绵延不绝浩浩荡荡,令人感慨万千。阴雨连绵使人忧伤,明丽清朗又使人喜气洋洋,变化莫测,趣味无穷……但这都不是作者的登楼观望的感想,前者因单纯的天气变化就改变了他观楼的心情,而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便是作者所信奉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表明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指人心神专一,专心致志,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比如当我们考砸的时候,不应当灰心丧气,因为这只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起到消极作用。我们应当积极面对错误和不足,看淡分数,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让他们影响我们的前进的步伐。还有运动类竞技的本质不仅是身体素质,更是心理素质,你能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兴奋,提起精神努力追赶吗?这是对运动员们最大的考验,也就是我们的“女排精神”,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依然能扭转局势,永不服输的精神,是我们的骄傲!就像作者范仲淹自己一样,虽然屡次遭贬,但依然秉承自己的原则,正直无私,清正廉洁,从不溜须拍马,欺上瞒下,他还把自己的钱财都用来帮助贫苦百姓,购买义田,身无长物,自己却贫苦一生,都没有财务来办丧。
这也体现出了他为官的另一个准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永远把百姓人民放在第一位,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其被贬在外时依然为百姓着想,三年后才复官,仍“不知悔改”直言不讳,又遭贬。他的这种精神十分难得,屡战屡败,却依然勤勤恳恳。不像很多人都避讳官场黑暗,隐居山林,过上了清闲无忧的生活。而范仲淹却心怀天下,不愿独善其身,敢于正视苦难挑战,不同于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如名人传中提到的英雄式人物应当是发现世界的真实面目并且热爱它,而不是逃避它,就像贝多芬一样,遭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各种打击摧残却依然为给人们带来欢乐而奋斗着,有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范仲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篇佳作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辞藻,更在于其深刻的思考议论,而岳阳楼记都做到了。贤士名人各种各样,都为人们称颂,有退隐山林游山玩水的洒脱人士,也有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千古忠臣,但我认为后者略胜一筹,因为这是一片诚心,忠心耿耿的人为社会做出的自己的努力与牺牲,也是一种层面上的“舍己为人”。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个真心想为国家做点事的人似乎都无法逃脱被贬的命运,而这些被贬的人总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之人,就如滕子京之于范仲淹,张怀民之于苏轼。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与人携手前行大概是他们面对阻碍抱负的纷乱和莫测的世态炎凉时最大的慰藉。
文人寄情山水,用山水的景色来包容自己繁多的感情。在无言的淡雅中寻求一片寂静之地,闭目沉思来去与冷暖。《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寓情于景,借洞庭风光来描写迁客骚人不同处境下的见闻,而眼见即心景,一雨一晴,一悲一喜,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我似乎可以看到两个画面:纷纷而下的雨雪衬着深浅不一的黑色天空,湖岸边的船随水面摇晃,木甲板因北风嘎嘎作响,作者站在岳阳楼上,望着虚影似的浅色山脉隐匿在阴云里,一如自己的处境。愁、烦!他或许会急切地抬眼找寻乌云缝隙里透出的光和一个登上甲板查看船身是否完好的人,又或许苦笑一番后走回楼内,贪个一醉解千愁,明日可从头的松懈;晴空万里,草木青翠,欣欣向荣。月光一泄千里,渔歌四起的欢喜让他端起了酒杯。乐!妙!他或许想要留住这份世间极乐,并渴望天下人能共享此感。
然而无论是“浊浪排空”还是“波澜不惊”,都不是作者想要的。他想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淡定,出尘绝世的淡定。这在我看来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相互矛盾的。他的忧乐已经是“以物喜”“以己悲”了,而且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不喜悲的人是有毛病的。假如你中了五百万却毫无表情,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开心到了脸部失控,二是你眼中的五百万还算不上个零头。再假如你从皇亲贵胄沦落为讨饭乞丐,你不可能只是觉得睡大街和睡羽毛床没区别,吃馒头和吃鲍鱼一样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圣人也做不到。人不是独立体,感受外物变迁而产生心情变化,因为自我处境或喜或悲才是心脏与大脑正常的反应。如果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写不出《将进酒》,苏轼就写不出《江城子》,李清照也不会“此情无计可消除”,更不会“凄凄惨惨戚戚”,那这世上少了多少故事与名篇。我宁愿消受喜悲也不愿对它们视而不见。正因为“以物喜,以己悲”,所以我们才会感叹王朝兴衰,迷恋大千世界,歌一曲《消愁》,留一座城。
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底怎样才是呢?我看来应是范仲淹不因为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决心,才是实现抱负的途径吧!而他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在“忧其民”“忧其君”的道路上是孤独的,这是他奋斗一生的追求!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7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初中必学的一篇文言文,是中国历代文人志士必读的佳作。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于是,《岳阳楼记》就这么诞生了。
范仲淹作为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是登上岳阳楼,别人所见之景就是景,而他所见之景背后却别有洞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别人来到此地,无外乎登高望远,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范仲淹能够在岳阳楼所见的景色中看到浮浮沉沉的世间百态,最终却得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警世箴言,给天下所有的鸿儒和白丁提出了“屈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兴邦之策。不得不说,范仲淹的一代伟人情怀实在是令人叹服。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景物描写也是十分出色。他在描写景色时,能够利用典型鲜明的物象,给人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更是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增强了认同感。就像“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一段,我们读起来就会感受到岳阳楼上凄风苦雨的景色,也感同身受地体唔到不得志的人登楼的郁郁之情。而于此相反,“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段,就会给人春光明媚、万物欢欣的感觉,也很容易让读者感受到登楼之人的欢呼雀跃。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向和简洁却又不乏华丽的词藻,勾勾画画就描绘了天堂地狱两种岳阳楼景色。这也是两种典型的登楼心情,也是满目萧然和喜洋洋两种人生的典型刻画。鲜明的对比,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作者自己对大多数迁客骚人的否定和自己“进亦忧,退亦忧”的观点。全文读下来,大气磊落,仿佛真的去岳阳楼上参观了四时之景,与范仲淹跨时空进行了对话。一代伟人情怀,时至今日也是给我们众多启迪。
在现代社会中,同龄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稍有不慎便会落败。失败之后,我们的姿态应该是一蹶不振吗?当然不是。范仲淹就给了我们一个参考性十分大的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又会有几个人真的能够完完全全做到呢?我们要学习的是里面的精神。无论自己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拥有这种淡泊的胸怀,要相信努力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金子总会发光的。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当代青年也应该拥有更加开阔的格局和更加长远的目光,不单单为自己谋福利,还更应该本着为社会做贡献的态度,忧国忧民,胸怀寰宇,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此,也不枉《岳阳楼记》传唱了千年岁月。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8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的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忧愁:
从这一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忧愁。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9时节如流,物已不是人亦非旧。飘零外乡,常为异客而不得归。予不禁神伤,感斯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庆历四年,
夫谪贬者,或黯然销魂,或怨恨时运,或感慨己身,或纵情山水,而范公与之异甚。其持匡天下之心,怀救世之志,未有易也。“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虽体乏而不止,虽贬谪而不息。
遂应滕子京之邀,作《岳阳楼记》与之共勉。以岳阳楼阴晴之变化,喻人世之沉浮荣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展现其心态与志向。感人肺腑,千古传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予不禁有所惑,既人生乎天地之间,死生无定,荣辱无常,岂无感耶?事之祸福相依,祸则感极而悲,福则喜气洋洋。若强以束之,则悲愈悲,喜愈喜,岂可终焉?且夫人世之短暂,俯仰之间已一轮回,何不放浪形骸于天地,纵情释怀于己身,以致逍遥哉?
然则天下之忧乐何解?以求己之逍遥,而众生困苦,则隐之何安?以求己之超脱,而世之困顿,则退之何义?一人尚如此,况天下众人乎?于是予有所得焉。夫孔子欲拯天下,兴礼以游列国,未得用,而未见其隐;屈原欲救楚民,直言以谏怀王,未得纳,而未见其退;杜甫欲正时弊,著文以正风俗,未得果,而未见其止。非其无感也,而心怀之于天下。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05月19日晚风轻拂,华灯初上,在丰顺县潮客汇二楼宾客云集,红酒飘香、水果满盘,和着美妙的古筝名曲,人们在此共享文化盛宴。原来今晚是丰顺县第二期悦读会活动:《美哉!岳阳楼记!》
主讲人朱明海先生重点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语言美、性情美、内涵美三方面进行深入的赏析。其间运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白居易的《琵琶行》进行对比阅读,拓宽了听者的视野。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听者更深刻地领悟到面对人生的风雨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为人处世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主讲人的精彩赏析让听者无不产生深深的共鸣。在讨论环节,大家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有对主讲人进行点评的;有谈对《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印象和句子质疑的;有结合自经历谈体会的…。现场氛围积极热烈,高潮不断。受现场热烈氛围影响,来自丰顺县集瑞博物馆的馆主黄和祥先生主动提出要承办第二期的悦读会,来自梅州的文化传媒的嘉宾则主动提出要当总策划,还有主动提出要朗诵的……大家畅所欲言,兴致勃勃,超出了预期的效果。其间穿插的朗诵环节也是本场活动的一大亮点。丰良中心小学何望贤校长的《岳阳楼记》、北斗镇政府的张双喜先生的《醉翁亭记》、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张玉老师的《琵琶行》、汤坑中学五位初二级同学组成的小组诵读《岳阳楼记》,一次又一次让听者品味到了悦读带来的美妙心境。
由汤坑中学三位学生带来的琵琶与杨琴合奏《金蛇狂舞》让在场的宾客们被中国的古典乐器带来的美妙视听享受所陶醉。汤坑中学黄粉兰老师演唱的由范仲淹的词创作的《范仲淹的忧伤》则让人感受到了他婉约多情的一面。悦读会负责人罗琼女士接受了由原县卫生局副局长谢永波先生赠送的书法作品:“先忧后乐”和梅州日报传媒书画院院长精心准备的礼物:长篇书法作品《岳阳楼记》,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书法与悦读带来愉悦气氛。最后由梅州日期报副刊梅花版编辑朱红娜女士和县宣传部副部长彭汉如先生的压轴讲话更是拔高了在座听众们的思想境界和阅读高度,让大家深深感受到参与悦读活动的意义。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大家在意犹未尽中纷纷表示下次有机会的话还要再来陶冶自己,多读好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本期悦读会的参与者从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从企业家、传媒人、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各个行业,丰富的活动形式和轻松愉悦的氛围,推进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对阅读的喜爱,为精神文明建设书写了最美的一笔!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1最近热播的芒果台电视剧《清平乐》,讲述了宋仁宗时代的故事,这个时代涌现了许多名臣,如狄青、欧阳修、富弼、文彦博等人,其中之一名为范仲淹。范仲淹是一名文学大家,以下是我读他名作《岳阳楼记》的感悟。
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当太守,政绩突出,百废俱兴,于是修缮了岳阳楼,嘱托范仲淹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不过“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就情景的差异写了行人不同的心境。
像那阴雨连绵的天,连续几月不放晴,满目都是悲景,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极悲之情。要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波澜不惊,天色湖光相连,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遇见了这种情形,就会心胸开阔,快乐许多。
但范仲淹也说,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对自己及同类人的感慨。就算当上了官,也不能忘本,为官应以百姓为先,才能称之为“父母官”。范仲淹本人也是言行合一,在朝为官时直言进谏,刚正不阿;被贬斥时,他坚守初心,体恤民情,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可以说范仲淹是后世的楷模,直至今日,也同样适用。于是就有了倡廉反腐的风尚,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苍蝇”就应该毫不留情、重拳出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提倡的做法,唯有朝廷上下形成好的风气,江山社稷的安定才能指日可待。虽然官场不尽得志,但他尽必生之所学为国家做出贡献,读书人应当如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2《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古来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观起来让我收获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点比较独特,我首先看到的是两位大文豪去看整个世界的视角。首先从题目来说,《岳阳楼记》,自古以来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显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欧阳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了:范仲淹从一个名胜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见更大,而欧阳修却从一个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见大虽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可我还是比较认同欧阳修的视角,毕竟是为官,就是为了民,所以还是得从民的身上出发,而不是从文人墨客出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毕竟人范仲淹都没到过岳阳楼,所以范仲淹的视角我也不觉得否定。
我从这两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识,准确的说是不仅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实是道理,它解决了萦绕我心头很久的疑问——我到底需要什么,就拿做好事来说,有的人终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后却不为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随便干点什么影响力都比他们大,那么行善到底为了什么,为了积德?为了出名?还是其他什么呢?我思考了很久,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抓到了一些轨迹,其实驱使一个人的不是他的脑子而是他的心,就如两位文豪,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他们的心,他们的心所向往的,简单来说就是随心,这也是我观两篇文章后最大的收获。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3《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一部代表作品,上学的时候就学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种古文越来越有感觉。
宋朝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应为施行清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知州,当时他非常郁闷,这时候就接到了他的好朋友滕子京为请他为岳阳楼作记。于是在当时写下了这首《岳阳楼记》。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史上有很多诗人称赞它。岳阳楼位于长江与洞庭湖相交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在岳阳楼有时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南,郁郁青青。优势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在这个时候登上岳阳楼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非常开心。
但是岳阳楼并不是一直都很安静,在淫雨霏霏,几个月都不停,而且江面上大风怒吼,波涛汹涌,甚至看不见太阳,船舶都被摧毁,这个时候看风景会有非常悲伤的感觉。
作者说,我常常寻求古代仁人志士的状态,那么古代圣贤究竟做了什么呢?原来他们不因为外舅的得失而悲喜,他们在朝廷之中的时候就为君主担忧,远离朝廷的时候为百姓担心。想一下古代的圣人,应该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吧。
读完后我越发明白,作者的心态,尽管被贬,心情非常苦闷。但是还是担心君王被小人蒙蔽,百姓受苦受难。在今天我们的国家虽然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分配不均,年轻人好多人都感到迷茫。好多人都为了生计而苦恼,今天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反思,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4《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经过不一样的景物和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比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梦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平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欢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欢乐之后,我才敢欢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梦想和抱负,努力学习,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欢乐为自我的最大欢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5人是感情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冲冲,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谪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向。这对国家、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照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6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与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与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与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7五月十九日晚,本人有幸参加了在潮客汇举行的“丰顺县悦读会第二期活动”。本期活动由丰顺电视台的副台长朱明海先生赏析范仲淹的作品《岳阳楼记》,真的是收获多多。
说实话,本人对古文一向不“感冒”,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句、段、篇,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构造的意境等等总是很难理解和把握。初中的时候学习这篇文章,老师讲了很多,到最后,我能做到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把全篇课文背下来了,把词语解释背下来了,把重点句子的译文背下来了,但并没有感受到它的“美”,反而觉得“累”。真的是“古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这次重温《岳阳楼记》,在朱台长通俗易懂、饱含深情的解说下,不时与其它名篇《醉翁亭记》《琵琶行》等作对比,再加上他偶尔带点幽默和调侃,渐渐领略到文中有如他所说的“三美”。第一美“文字之美”,如用“衔远山,吞长江”来形象、生动地说明洞庭湖的浩大无边。第三自然段全部用排比句,表达满目萧然的景象,作者悲伤的心情。第二美“性情之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贯穿始终。第三美“内涵之美”,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来劝慰滕子京,也劝慰自己。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想,那么多人喜欢《岳阳楼记》,爱上《岳阳楼记》,更多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内涵之美”吧,两个名句,胜过千言万语,劝慰了多少不得志之人,也激励了多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人。聆听了朱台长的精彩品读赏析,我也喜欢上了这篇古文,喜欢它的各种“美”,美的东西谁不喜欢呢?
除了朱台长的品读赏析之外,还有古文朗诵《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琵琶行》,琵琶演奏,视频欣赏,讨论发言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让走进悦读会的文友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岳阳楼记》,领略《岳阳楼记》,爱上《岳阳楼记》。这就是悦读会的魅力所在,她会带领每一个人走进文学领域,让你爱上文学,爱上诗词歌赋,不断提升自己,感染身边人,回报社会。
朱台长说:“好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是啊,好的文章,无论你研读它多少次,每一次都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有不一样的收获。读好文章,还可以修心、养性、怡情,让人乐观、豁达,激励人积极向上。我们应响应悦读会的活动宗旨:愉快地阅读,快乐地成长。多读书,读好书,多分享,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做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