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湖口瀑布优美句子
在结束《壶口瀑布》的公开教学后,我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我告诉自己“公开教学已经结束,该放松了”;另一方面,我却觉得有一块更大的石头压在自己心上。 《壶口瀑布》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
2、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计划以朗读为手段,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从文中的关键语句着手,来解析文章。在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从四个层次上引导学生谈感受:
(1) 听介绍,看“壶口瀑布”图片,用一个词谈感受;
(2) 读“第一次看瀑布”,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
(3) 重点读“第二次看瀑布”,理解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实际上还象征了种种的人生的态度。
(4) 升华感受:壶口瀑布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压而不服”的体现。但在实际教学后,我却发现我想引导学生解析文章的目标并未能如愿实现。仔细想来,我觉得在第三个层次的谈感受中,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在读了“第二次看瀑布”后,未能如我所愿地体会到“壶口”中那千姿百态的水象人。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1、朗读开展不深入。“读”是学生领会文章的主要手段之一,要让学生较好地领悟这篇文章,应当让学生多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过多。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讲台不应是教师的舞台。但在教学中,我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我总是以为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我没有注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还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去学习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范读,不仅耗费了时间,还剥夺了学生朗读的权利。虽然,在教学中,我也试图让学生读,但由于缺乏指导,特别是缺乏对关键词句的重点朗读,学生的朗读(无论是齐读还是个别读)还是没有明显的突破,只是在低层次上的重复,对于文章的把握没有明显帮助。
2、关键语句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的感受徘徊于低层次。一些语句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些语句,文章才能迎刃而解。在《壶口瀑布》中, “第二次看瀑布”是文章的重点。“第二次看瀑布”中的`部分语句,如:“……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都是关键的语句,只有抓住这些语句,“壶口瀑布”的种种形态才会更形象具体,才会引发学生的由水到人的联想。所以,这些语句是值得好好玩味体会。但在教学中,我对于这些语句的关注程度无疑是不够的。我在没有充分分析体会这些语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谈体会;在发现学生理解存在问题后,又没有扎扎实实地回到关键语句,仔仔细细的进行分析;却为了保证下一环节能顺利实施,让学生在草草谈了几句后,匆匆点破。该抓的不抓,该分析的没分析,所以,课堂教学给人一种空发议论的感觉。这一点从许多学生的课堂发言上可以明显感觉到。
3、文章处理存在缺陷。在文章教学中,我将课文的最后一段在给学生的材料上删除了。我之所以如此安排,我觉得最后一段写得相当精彩,是作者感想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读到最后一段时,会深深为文字所吸引,会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视线将集中于最后一段,前面的文章分析将索然无味。同时,我在设计时想借最后一段把课堂教学的境界拔高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高度。但现在反观这一设计,确实存在问题。如步老师所说:这一设计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反而给学生的理解设置了障碍。
从以上三点来看,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
1、教师的读是为学生服务的,不应该喧宾夺主。
2、文章的解析应着重于关键语句的理解玩味,在读懂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再激发学生的感受,不应该要
3、对于文本的处理要站在学生立场上,大胆设计,反复思考,防止不恰当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总之,本次课堂教学存在许多缺陷,这篇反思可能是挂一漏万的。但发现缺陷就意味着自己的成长。谢谢于老师,谢谢各位学友,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意见。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答案1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选段,完成第14~15题。(5分)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4、作者站在河心,采用了俯视、仰视、由上而下再向上、平视多种观察视角来写壶口瀑布。选择其中一个视角,简要概括作者由此观察到的美景及其突出特点。(特点用一个词语回答)(2分)
观察视角:
① 观察到的美景:
② 景物突出特点:
15、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该句使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示例:
(1)俯视;河中之河;奇特。
(2)仰视;河水排排涌来,碎成堆堆白雪;雄壮。
(3)由上而下再向上;飞转成漩涡,碎为水雾,升起彩虹;惊险。
(4)平视;各种形态的水;千姿百态。
评分:共2分。美景及其主要特点各1分。
15、示例: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通过比喻和“涌”“挤”等一系列动词,具体而准确地描摹了作者仰视时,看到的河水奔涌之态、雄阔之象,与俯视的奇特景象以及即将描述惊险之景相映衬;
(2)“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运用了描写、记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先描写了俯视沟底时看到的景色,然后简要叙述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和前后句一起突出此处的惊险。
评分:共3分。判断表达方式1分,分析作用2分。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答案2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梁衡《壶口瀑布》
13.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3.答案:①抓住特征,尽显自然风采。示例一突出了壶口狭窄容不下河水,河水向两边涌流或从滩壁散开的情景,呈现壶口瀑布的多样态势,表现其雄奇壮观、如乐如画的审美特性。示例二突出了石头的多样形态,反映出河水的巨大威力。
②多角度表现自然风貌与魅力。既正面泼墨于瀑布之水,又侧面落笔于水下之石。石的束缚是瀑布形态形成的原因,石的形态又展现了河水的伟大力量。两者互为因果,有力表现了黄河的个性。
③山水风貌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示例一作者表现自然山水注重以形传神,呈现山水孕育的精神品质,然后建立起与人生哲理的必然联系,自然升华,水到渠成。示例二从山水描写中自然领悟出人生哲理。如河水沿着龙槽边沿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表现了“死地必生”、一往无前的性格。再由河水个性领悟出人生哲理:历经磨难铸成自己伟大的性格。(示例一、示例二)这样写丰富了作品内涵,升华了主题,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④定点换景,层次分明。以河心为立足点,先写水再写石;不断转换观察视角:或平视龙槽两边,或回视脚下,将水石形态尽收眼底,层次井然。
评分:答对一个得2分,特点和作用各1分;答对2个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4.答案:示例一鲜明的形象性。把瀑布比作“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和“一卷钢板出轧”,形象地写出瀑布平展、宽厚的形态和凝重、猛烈的气势。
示例二善用拟人,移情于物。如用“走”“进”“折返”“觅”“淌”“哀哀”等词语,以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地表现水的形态、情态和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富有感染力。(或如“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以人的行为动作和情感态度来写水,把水的形态、精神表现得栩栩如生。)示例三锤炼词语,精准表达。如第二段用“凿”“旋”“切”“剁”等动词,形象而确切地展示出石的不同状态,反映出水流的多种形态和神奇的力量,刻画出河水柔中有刚、顽强无畏的个性。
示例四整散结合,张弛有致。如“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从空抖落”,长短句使节奏大起大落,有力表现河水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如“或钻石觅缝……如丝如缕”,用整饬短促的语句,突出河水流动的不同姿态,用缓慢的散句表现河底巨石的静态特征。整散结合,张弛有致,富有节奏韵律。
示例五典雅凝练,韵味无穷。在文学语言中,吸收古诗文的精华,使其语言格调高雅、凝练蕴藉。如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等四字短语,简练整饬,含意隽永,富有古典韵味。
评分:说明角度和赏析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层次性。另一方面,注重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特点。注重教师指引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真正满足学生对语文的需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由于按照知识点来划分课时内容,导致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不够。将语言特点分析和景物特征分开,不利于学生掌握通过分析语言来总结景物特点的能力。
《壶口瀑布》优秀教案 篇2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难点)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题目解说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雄伟壮阔,气势恢宏。以此为题,点明要描写的景物,简明概括。
文体常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等。
生字词
告诫(jiè ):告诉不要做某事。
弥( mí )漫:形容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凹( āo )凸( tū )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搡(sǎng):猛推。
霎( shà )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寒噤(jìn):寒战。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 è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挟(xié):挟制。
全文段落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点明壶口瀑布所在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5段):具体写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详略得当。
第二部分第一层(2段):雨季观看壶口瀑布,采用了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角度,描写壶口瀑布之险。为下文铺垫和渲染。略写。
第二部分第二层((3、4段):枯水季观看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刚柔相济。借物喻人,赋予水人的情感。详写。
第二部分第三层(5段):从石头角度描写黄河之水,表现其气势与精神。
第三部分(6段):篇末议论抒情作结,点明主旨: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民族精神。
主题归纳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在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形象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作者赞美黄河,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内达标练习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瀑布(pù) 弥漫(mí)
B.推搡(sǎng) 霎时(shà)
C. 驰骋(pín) 雾霭(ǎi)
D.潺潺(chán) 湿湿漉漉(lù)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別字,并改正。
俯视 寒禁 凝重 前护后拥 千军万马
忍耐 水雾 石璧 喜怒衰怨 如丝如缕
错别字 禁 护 璧 衰
改正 噤 呼 壁 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横溢:江河的水上涨溢出。)
B.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C.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寂寂:形容寂静。)
D.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被深沟激怒的样子。)(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4、下列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
C.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D.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此处应为“潜移默化”。)
5、赏析下列句子。
(1) 河永人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2)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挂”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语言灵动多姿。
解析:赏析句子,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从修辞效果方面入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