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文章内容页

故乡的榕树优美句子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3-04 15:17:29 分类:励志语录 阅读: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 不宜全文诵读,故乡的榕树.。(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故乡的榕树.》。这一节里“迷濛的烟,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 特殊 形状奇 理想的启迪者 放飞者(伙伴) 友情

传说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爷爷)

株 一般 功用奇: 爱心的传达者 实现者 (祖母) 亲情

两 特殊 劳人的荫蔽者 慰安者 (乡亲) 乡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胶片二 胶片三

眼前树 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 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 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 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 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 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理由

教学教材:2004年高中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式、问答式

学情分析: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山一程、水一程,身在异乡忍独行?风一更、一更,故园乡音可曾听?同学们,你们曾有过离开故乡的经历吗?有的话,你的感受是怎样?能否写出来。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今天让我们和黄河浪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

三、堂上探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 读

读原文。要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对这样的一节课,我有一个担心。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不够深入,课堂上讨论的很多东西都是文本以外的。这是否合乎我们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呢?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的感受。他们觉得这样好,初读这篇文章只觉得太朦胧,当带着仿写自己兴趣的语句再去读时,便能体会文章的好处:课堂上读自己仿写的句子,也是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容,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力提升最后环节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如果没有对文本深入的理解,是画不好这幅画的。这样教师即刻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学得有滋有味,何乐而不为?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叙事抒情与写景抒情两种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品味抒情散文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分析文章的抒情方式与行文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点:

分析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品味抒情散文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难点:

掌握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

学习方法:

诵读、概括、分析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初步品味抒情散文的优美语言与浓浓的思乡之情。

2、分析作者笔下榕树的特征,掌握写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一、导入(由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导入)

1、中山籍作词人李鹰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曲叫做《弯弯的月亮》,我们一边欣赏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一边留意幻灯上的歌词,然后请同学来告诉我,这首歌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展示歌词)

2、请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表达的是什么的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3、请学生回答问题,为了表达自己的这种思乡之情,作词人在歌词中选择了哪些意象?

明确:月亮、小桥、阿娇、船、河水

4、教师明确:思乡之情是中国文人历来比较钟情的一个主题。但是,他们往往比较含蓄,如《弯弯的月亮》的作词人一样,没有直接地高呼“故乡呀,我好想念你”。而是通过对故乡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景物和人的细腻描写,像歌词里提到的小桥、船、河、阿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浪的抒情散文《故乡的榕树》,来体验这种思乡之情,学习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

二、初读课文

1、快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2、点拨字词读音,完成学案的注音练习题。

摇曳(yè) 鬈(quán)曲 嘎嘎(gá) 汩汩(gǔ) 苍虬(qiú) 皮癣(xuǎn)

饭甑(zèng) 笃笃(dǔ) 战战兢兢(jīng) 黝(yǒu)黑 凉飕飕(sōu)

3、全班齐读,选段朗读,注意体验情感。

读第3、4、5、9、10自然段(留意学生字词的读音,关注那些不开口朗读的,强制性要求他们朗读。)

三、研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故乡榕树的句子,并分析榕树的特点。(可以讨论)(强调按课文的顺序来)

明确:

1、“我仿佛又看到……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高大魁梧、树龄大、茂密、美丽动人

2、“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枝叶茂盛、形状怪异、顽强

3、“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四季常青

4、“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到这里透一口气。”——阴凉、

这些都是作者直接描写榕树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正面描写。

5、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

6、分析第4自然段。

明确:第4自然段没有重点写榕树,但是却选择了榕树边上的`一些东西来写——清澈的小溪、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嘎嘎叫的欢笑的鸭子、洁白的石桥、兀立的刻字的碑、被抚摸光滑的小石狮子。“高大魁梧、树龄大、茂密、美丽动人、枝叶茂盛、形状怪异、顽强、四季常青、阴凉的榕树”就被包围在这些东西之中,你感觉它们构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美丽、宁静和谐快乐……)这一段是对榕树的侧面描写。

7、通过对榕树的正面、侧面描写,你觉得作者在这其中表达了对榕树一种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热爱、眷念、思念。当然,对榕树的热爱、眷念、思念,实际上都是对故乡的热爱、眷念、思念。

8、这种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抒情方式就叫——写景抒情。本文是一片非常优秀的抒情散文,除了写景抒情的抒情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叙事抒情,下次课,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这种抒情方式。

四、作业

把本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摘抄本中,熟读、品味。

五、板书设计

特 点 画 面

高大魁梧、树龄大、茂密、美丽动人 美丽、宁静、和谐,快乐

枝叶茂盛、形状怪异、顽强

四季常青 感 情

阴凉、 眷念、思念

抒情方式

写景抒情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