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嵌字有关的优美句子
[教学目的]
4.形成质疑性阅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阅读。
难点:质疑性阅读。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
一、导入
在当代文学界,有一位女作家,她13岁时第一篇小小说在县报上变成铅字,至今已写作了50年,完成小说集19部,散文集12部,文集3部,出版作品字数达500万字以上。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请我们一起走进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
(简洁干脆的导语,既简介了作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长生果”在文中指什么?(书)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作者截取了读书生活的哪几个片断?你怎么看出来的?
提示:读小画片、读连环画、读小镇文化站的图书、读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共四个片断。从表示时间的词语“最早”、“后来”、“上初中后”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粗略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应注重从“整体”着眼,同时,要让学生关注与文章结构思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三、研读
“读书”对“我”有哪些作用?
第一,请学生把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2.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4.大大扩展了想象能力。
5.悟出了“作文贵独创”的道理。
7.悟出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的道理。
8.使我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此环节为定向搜索信息。要
第二,以上几条中,哪些在文中表达得比较鲜明突出?哪些是一笔带过?
提示:第4、5、6、7、8条较详细,其余简略。
(信息在文中所占的份量与比重,关系到文章主旨的定向。)
四、品读
“我”对“读书”是什么情感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1.教师示例:读小画片。
①情感态度:热爱。
②相关词句:美差、抢、眼羡、卖力、饱览。
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看)那一大叠画片。
(语言文字的背后有情感。对语言的品味,只有达到“情感”层次,才能真正感受到其内涵。而“细读”则是其必要手段,没有细腻的品读,就不可能体验到情感内涵,更不可能有欣赏和评价。教师的示例,只是一个引子,为学生引路。)
2.学生活动。
依次找出读连环画、读文化站图书及读图书馆图书内容中表示对读书情感的词语,并作点评。
读连环画:痴迷、想入非非、泪落如珠、忘吃忘睡、扎进、迷醉。
读文化站图书:绿洲、奔、囫囵吞枣、牵肠挂肚、如饥似渴。
小结: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也写出了我读书的迷醉感、愉悦感。你应该有这种感受吧!
(在品味中学习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受,逐步形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与能力。)
3.讨论。
第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概述读书的感受,总启下文。“愉悦”为文眼。
(关注关键句。如果把l_2自然段视为“观点”的话后文就是“材料”。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与后文的内在联系。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4.背诵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任务:质疑性阅读。)
一、导人
名家也可能有误笔。《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向我们传授了极为宝贵的读书经验。不过,这篇文章也有瑕疵。我们试挑几根刺吧。
二、收集学生意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意见,它可能在教师预设之外,但仍然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最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
1.质疑一:标题。
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我的‘长生果’…”为标题,你认为拟得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引导学生审视文章标题。好的标题,或者涵括全文,或者精练生动,或者含蓄隽永,或者发人深思。增强学生拟题意识。)
附师生讨论结果:该标题很形象地写出了书的作用。但有几点值得商榷。其一,标题的话题是“书”,而文章的话题中心是“读书”,标题不能涵括正文。其二,正文中只有一句话照应标题,标题有悬空之感。其三,作者完全可以把“读书”的作用与长生果对人的滋养联系起来,使标题与正文有机融为一体,使“长生果”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深入读者之心。
②你怎样修改标题?
2.质疑二:部分材料的运用。
①提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
②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读书有乐趣,有作用。
(确定了文章的观点,才能审视材料的选择、运用是否得当。)
③审视文中关于三次作文的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先写“经历”,后写“感悟”。“感悟”实际上是文章的小观点,“经历”就是支撑小观点的材料。请思考:
a.从局部看,相应材料是否能支撑小观点?
b.从整体看,小观点是否能支撑全文的大观点?
(观点与材料是阅读中永远要关注的内容。能够发现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是阅读水平较高的标志;能够发现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和谐现象,是阅读水平更高的标志。此环节,有利于切实磨砺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附师生讨论结果:
关于作文《秋天来了》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脱节,或者说“经历”并不能证明“感悟”。因为从第9一ll自然段看,我悟出“独创”意思并不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而是我因为“不安分”——大家都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所谓“独创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这一观点缺乏相应材料做支撑,是一个空观点。
②整体看第9一12自然段,主要意思指向“课外阅读的好处”,这与全文的主旨相符,文气也贯通。 关于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仍然脱节。“经历”主要说明“我作文是有了课外读物的借鉴才“大显身手”,而“感悟”却扯到了“真情”和“创造”上,突然转移了话题。
②从全文看,“感悟”应围绕“读书”写。比如可写成:读书使我在作文时有了文学的借鉴。这样,文气也贯通。不应该枝蔓话题,游离中心。
③“经历”也有枝蔓情况。应该重点写平常看过的词语“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样也与上文第13自然段“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相关联,相照应。嵌字运用这一例子很典型。但有关“真情实感”的叙述,纯属多余。
关于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材料:
“感悟”很好,可以支撑全文的大观点;但“经历”部分仍然与“感悟”联系不紧密。
①如果要修改这三处,你怎样改?
(让学生亲自动手修改,强化实践环节。修改后再反思,是否没有问题了?观点与材料是否成为有机的整体了?)
五、布置作文
根据课堂讨论,结合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维护作者的写法,可以质疑作者的写法;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议
1.名家也会有误笔。
2.第一次质疑。 t
3.我对《我的“长生果”=》一文的质疑。
4.《我的“长生果”》指瑕。
5.为名家辩护。
6.给叶文玲的信。
(此环节将进一步巩固质疑性阅读的成果,也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练笔机会。优秀作品可推荐给报刊发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一、教学情况分析:
此课是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课。高一的学生刚学完唐诗对诗歌的对仗有所了解,课前已布置学生收集公众场所的对联和对联故事。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教学媒体:电脑
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各地方电视台送春联成为晚会的一大亮点。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以在去年,对联也走入了高考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欣赏佳联。(幻灯片2、3)
1、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4、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
5、你看出第五副对联的奥妙了吗?它写的是桂林名胜斗鸡山和龙隐洞。
明确:倒过来读也一样。这就叫回文联。
6、第六副对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它的上联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和外国人议和时某外国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就挑衅地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书记官义正言辞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
明确: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对联,这就叫同偏旁联。
(三)了解对联的要求。
1、看一段相声《妙联迎春》,了解对对联的要求。(幻灯片4)
2、讲解对联的要求。(幻灯片5)
A内容相对:(幻灯片6)
(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如相声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江山如画对大地皆春;春色满园对瑞气盈门;千山尽秀对万象更新。
B形式相同:(幻灯片7)
[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先分析[1]-[4]
如这副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动数量名动数量名
(动宾结构)(动宾结构)
再分析[5]-[6],意思是偶字上下相对位置,要平仄相对,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联末字要仄声,下联末字要平声。
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有些方言还有入声字,如粤方言。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如这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名形副形名形副形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
3、讲对联故事,强调对联中仄起平落的要求。(幻灯片8)
从前,有一年除夕,衙门的衙役吩咐敲更的更夫把一副春联贴在闸门上。可是更夫不识字,不懂对联的平仄,将对联贴反了,上下联的位置弄颠倒了变成:
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
上联末字是平声,下联末字仄声。
大年初一,一位秀才路过看到了,就向更夫指出来。更夫央求他帮忙重写一副对联贴上,免得衙役责怪。那位秀才嫌重写太麻烦,就帮他出了个主意。你知道秀才出的主意是怎样的呢?
原来他叫更夫将上下联的末尾一个字裁掉,这样一来,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倒成了一副六言妙联。
盛世无须掩闸
太平不用敲更
百姓们都夸这位秀才有学问。人群中有个土财主,目不识丁,他也怕自家的对联贴反了,就请秀才上门去看看。秀才一看,(你们看看这副对联有没有贴错)果然财主不学无术,把对联贴错了:
(上联)积善家福寿无穷(平声结尾)
(下联)发财户金银尽是(仄声结尾)
财主一看秀才皱起了眉头,知道自己把对联贴错了。还没等秀才开口,他就自以为是地连忙学更夫把上下联末尾的一个字给去掉,结果门上对联就成了:
积善家福寿无
发财户金银尽
这样一来,不但对联的平仄声没改变过来,联意却相反了,成为全城的笑话。
(四)贴春联。
请将下列句子搭配成两幅对联。(幻灯片9)
1、九州瑞气迎春到
2、户纳春风吉庆多
3、三江绿水涌春波
4、窗前细雨传春讯
5、四海祥云降福来
6、枝上黄鹂送好音
提示方法:首先根据每句末尾字的平仄定出可作上联的句子,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选出下联。
明确:1-6句末尾字的平仄分别是仄、平、平、仄、平、平。所以可作上联的是1和4句。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可得出1和4句的下联分别是5和6句。
全班读这两副对联。
(五)借名句对下联。(幻灯片10)
1、请选文天祥的诗句,将下面的对联补完整:
山川生微凉,酣观白日依山绿
天地有正气,_______________
2、请选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将下面的对联补完整: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提示:1句注意色彩的词。2句注意上联是写苏东坡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下联曹操的诗句苏东坡写《赤壁赋》时也引用过。
明确:[1]句下联是“留取丹心照汗青”。[2]句下联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六)全班朗读古代声律启蒙中的例子,熟悉对对联的要求。(幻灯片1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七)学对对联。
请对出下联。(幻灯片12)
1、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
组合成一句。
例如1句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可对“两岸”“万岭”等;
“绿”是颜色常与“红”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幻灯片13)
四人小组讨论第二句的下联。每组派代表写出下联。
再次提示对联的要求:
A内容相对:
(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B形式相同:
[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师生一起点评所写下联。
明确: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八)总结.(幻灯片14)
其实对联不仅过春节会贴春联,办喜事时人们会贴喜联,祝寿时会献上寿联,哀悼别人又会用上挽联,还有雕刻在山水名胜之地柱子上的楹联,配画的画联等等。茶楼、饭馆、酒店、商店为了吸引顾客也会贴出有特色的对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更热爱中华文化,多开动脑筋学写对联,也当个文人雅士。老师也学着写了副对联总结今天的课,那就是——齐寻觅古国瑰宝
共撰写华夏对联
横批是“师生同乐”。
(九)布置作业。(幻灯片15)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任选下列一题,用原稿纸完成。
1、请对出下联。
[1]好山好水好景
[2]知识海洋勤是岸
[3]攀高峰不怕千般苦
2、请为学校大门、课室门、办公楼、体艺楼、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饭堂等场所拟联,任选一个场所拟一幅对联。
3、有兴趣的同学可为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拟一副嵌字联将他们的名字嵌入其中,在他们生日或父亲节母亲节时送给父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之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能来说说关于长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和长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传奇故事等)。
老师深情总结:(见教案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生读后交流,师补充对联知识。(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2、指读。
四、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1、交流研讨:上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3、感情朗读。
引:上联从时间角度入手,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成的,盛赞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4、重点品读丰碑
指导学生说出丰碑的含义,由“丰碑”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5、带着感情,想象着画面读。
6、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7、默读下联,你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特别注意动词)。
8、重点品读“奇观”,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9、品读,全班交流。师引领学生领会每句话的内涵,适时板书。
10、感情朗读。
五、升华感情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鼓励学生充分自读,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
3、补充长城被破坏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来赞美长城,你知道有哪些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七、作业。
1、搜集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2、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