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香蒲的优美句子
蒲草拼音
【注音】: pu cao
蒲草解释
【意思】:(1)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用。(2)<方>沿阶草。
蒲草造句
1、发现这些蒲草纸的重要性怎么夸张都难说过分。
2、他被放置成为蜷缩的'姿势,躺在一张蒲草垫上,面向落日的方向。
3、只见王子身体摇了摇,最终失去平衡跌进了河里。河里的泥和蒲草立刻缠了过来,很快就把他抓住了。
4、发光的沙,(或作蜃楼)要变为水池,乾渴之地,要变为泉源。在野狗躺卧之处,必有青草,芦苇,和蒲草。
5、后来不能再藏,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
6、通过希腊文蒲草纸的发现,通俗(意为共同的)希腊语证明是新约写作时代的语言。
7、水到处蒲草苇花,沙隔处黄榆杨柳,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复合系统。
8、蒲草上分离得到的菌株在芦苇上均有发现。
9、分析结果表明:水质净化效果最好的是沉水植物区,依次分别为荷花区、蒲草区、芦苇区。
10、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芦荻没有水岂能生发?
12、对于挺水植物芦苇和蒲草来说,两者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79.85%和65.3%,其中芦苇对COD的去除率可达46.17%。
【基础测评】
1.下列黑体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狭草木长(zhǎng)
属(shǔ)国过居延
B.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晨兴理荒秽(huì)
C.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都护在燕(yān)然
D.带月荷(hé)锄归
江入大荒(huāng)流
2.下列黑体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扛着)锄归
但(只要)使愿无违
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B.属国(一种官名)过居延
大漠孤烟(烽烟)直
长河(黄河)落日圆
C.渡(通过)远荆门外
D.徙倚(徘徊)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登楼)
帘旌不动夕阳迟(迟到)
3.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4.写出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5.诗句默写。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诗人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 ,又名潜,自号 ,浔阳柴桑人, 时期文学家。他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 诗、咏怀诗和 诗三大类。
(2)王维,字 ,盛唐 派诗人,有“__________________ ”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李白,字 ,号
__________________,有“ __________________”之称,唐朝伟大的 诗人。
(4)陈与义,字 ,号简斋,_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座名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文巩固】
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回答问题。
7.“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情景。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去了地头,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却并不抱怨。
B.五至八句写虽然路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但诗人却并不觉得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哲理。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下交相辉映,柔和完美。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诗人将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9.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诗歌类别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首联、尾联为 ,颔联、颈联为 。
10.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题、诗句作具体说明。
1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词: 。
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4.谈谈你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描绘的意境的理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了此行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B.颔、颈二联,一近景,一远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C.“山随平野尽”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D.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其一)》,回答问题。
16.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地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饱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18.请从修辞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赏析诗歌的颈联。
(能力目标:①理解诗词内容。②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并能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北宋]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出了黄昏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召唤青春的无限情怀。
20.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②千重翠,
月点波心③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
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⑥是此湖。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②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③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线头:指一棵棵稻子。⑤青罗裙带展新蒲: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带。⑥勾留:留恋。
21.“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为 。我们学过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
22.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本诗中“月点波心一颗珠”的美丽画面。
23.本诗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①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②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
③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④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⑤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
⑥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农人栖息的夜晚。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旷野中行进。
⑦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
⑧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的爱。
⑨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因为在这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生活的心灵互应、对接。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
⑩几千年前,我们就是靠着水烛、水芹之类走出时间的荒原,走出历史的封面。草根、草叶、果实、花朵等曾都是我们的腹中之物,一天,一年,一百年……用坚韧和卑微养活着人类。那时我们都是匍匐着身子在大地上寻找,我们的.头颅我们的身子高不过任意一棵水烛。而现在,沿着水烛的微光,我们或许还能找到那些本真、质朴、坚韧……至少,在苍茫的寒冬,我们不至于在水烛四下纷飞之际,瞬间白头。
(选自《人民日报》20××年04月02日24版,有删改)
1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水烛的形象特点。(4分)
1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13、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引用了经典名句,试分析其妙处。(6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8分)
答案:
11、充满灵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柔弱而秀美;本真而质朴。(答满4点即给满分)
12、(1)内容上:既写出了水烛在不知名的空间里潜滋暗长的特点,又写出水烛的柔弱与秀美的形象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水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后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张本。(3分)
(2)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水烛形象的描写转入下文对由水烛引起的沉思与遐想的抒写。(3分)
13、(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烛坚韧的特性,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2分)(2)意象优美,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绵绵不绝的情思与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交相辉映。(2分)(3)引用经典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学文化内涵,使得文章更厚重,更具诗意美。(2分)
14、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充满灵性、生命力旺盛、柔弱而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本真而质朴的水烛形象与精神的抒写和赞美,(3分)反思了当下人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状态,呼吁人们重构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回归本真、质朴、坚韧的生活状态。(5分)(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