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四十句经典语录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李商隐《锦瑟》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____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____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____郑思肖《画菊》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____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____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____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李商隐《锦瑟》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____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____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____张维屏《新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____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____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____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____陆游《金错刀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____朱熹《劝学诗 / 偶成》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李商隐《锦瑟》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____贾岛《剑客 / 述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郑燮《竹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____陆游《沈园二首》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____袁枚《马嵬》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____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____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____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__王籍《入若耶溪》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____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____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____苏轼《琴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____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苏轼《题西林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____杜甫《蜀相》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____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李白《将进酒》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____李白《上李邕》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____杜牧《遣怀》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于谦《石灰吟》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____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佚名《采薇》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李白《将进酒》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____苏轼《稼说送张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____杨炯《从军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____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李清照《夏日绝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离骚》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____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____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____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____陆游《示儿》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____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____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佚名《长歌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荀子《劝学》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____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____罗隐《西施》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____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____虞世南《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____荀子《劝学》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____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____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____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____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____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____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 题梁任父同年》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____韦庄《菩萨蛮》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____谢枋得《武夷山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____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____佚名《沧浪歌》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____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____李斯《谏逐客书》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____朱熹《偶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2、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李百药《送别》
3、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王安石《江上》
6、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7、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
8、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王维《送别》
9、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卢纶《送李端》
10、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11、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12、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尹式《别宋常侍》
13、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尹式《别宋常侍》
14、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
1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6、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送人东游》
17、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18、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19、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卢照邻《送二兄入蜀》
20、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李益《赋得早燕送别》
21、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别离》
2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3、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6、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佚名的《送别诗》
27、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送别》
28、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29、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30、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31、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32、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辛弃疾《临江仙》
33、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34、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
35、近来诗句如春柳,只向东风赠别离。——刘絮窗《送别感赋》
3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7、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杂曲歌辞·别离曲》
38、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白居易《青门柳》
39、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40、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许浑《谢亭送别》
41、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送陈章甫》
42、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纳兰性德《送荪友》
43、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岑参《送崔子还京》
44、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4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6、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7、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4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1、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52、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53、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4、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5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6、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57、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苏轼《昭君怨。送别》
58、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9、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60、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61、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
《论语》读书笔记1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写到
学什么?忘了。
《论语》读书笔记2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老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谢谢你与我同行。
《论语》读书笔记3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书笔记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就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好处。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但就是就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也就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就是我们忧虑的。
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就是得益非浅!
《论语》读书笔记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
《论语》读书笔记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别解释了。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做学问,要随时注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悦吗?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知己来看你了,能不高兴吗?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原因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
这倒又是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来独立理解。这本来也不算错,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把“学”字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文章写得好,也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解。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应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论语》读书笔记7在个人工作繁忙,工作生活压力大;整个社会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按照孩子老师布置读《论语》,读后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为人处世、学习教育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为人要重义轻利,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孔子在政治统治上崇尚“为政以德”的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他。
在人品第一重要之后,要重视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毛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总体而言,论语中有好的观点,也有迂腐过时的观点,我们要吸收其精华。
譬如综上所述的孩子从小教育要将道德品质放在首位;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为人要重义轻利;为政一方要实行德治,正人先正己等。
读好书使人心灵净化,读好书使人类进步!
《论语》读书笔记8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论语》。这不仅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更是中华传世名著。它章节简短,以雍容典雅的语调简洁凝炼的格言警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受益匪浅,也让我感触颇深。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作为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单单只教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我们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论语》读书笔记9《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可爱的——讽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粪土之墙,不可圬(音乌,涂饰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音乐发烧友(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更有穷途落魄时,路人的哂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已打下《论语》等儒学经典深深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多出于此,如见贤思齐、循循善诱、克己复礼、见义勇为、任重道远、温故知新、祸起萧墙、当仁不让……
夫子就是这样一位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深邃而又质朴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国学经典,重树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实现自己的百年复兴梦!再读《论语》,木铎铿铿,声犹在耳——
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谆谆教诲,页页叮咛。这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叹……
《论语》读书笔记10我不知古人所说的“半本《论语》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威力非同一般。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那么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里还不小,因为《论语》的条条框框早就渗进了我们祖先的骨髓之中。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首次背《论语》中的内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当时仅限于背诵而已,要说有什么理解,当首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因为当时认为朋及亲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亲戚来,很多时候都会给我带点零食或玩具什么的,这个当然要乐了。加之当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认定它就是真理。对“温故而知新”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当时您要是让给说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从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语文书就那么几个字,你再怎么翻,也不会蹦出一个新的生字来,怎么温古,怎么知新啊?什么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当然随着对通假字的认识,这个解释就没了,但理解嘛,还是用困难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卖弄,当时去父亲跟前背诵,背完后顺便卖弄了起来,把自己的理解大讲特讲,不料父亲却用我背的东西给我反讲了起来。当然我是迷迷糊糊听完的,因为我还是不理解。
二八年级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语文书被诗词给占了还是我忘了,脑中没有《论语》的记忆。四年级一篇鲁迅的《孔乙己》又让它回到了我的视线。那时的影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东西都出自于它,书呆子也出自于它。便从感情上有点小讨厌孔子和《论语》了。
对《论语》的感情,很对时候像对父母的感情,总在变化,而且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小学时自我意识不是那么的强,所以对《论语》的感情也是随着书本而变化。等上了初中,学了古代史算是对《论语》有了初步的认识,觉得一本书能被那么久的当做行为准则,的却不易。加上初中语文书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论语》内容,对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点吧。但总得来说还是以做人出事准则为准。
等到了高中,终于有机会读了全本《论语》,由于高考的缘故,读的不是很认真,所以读完后能记住的还是那么几句,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学期,相对于高中有了更多时间去看书,所以便又找到《论语》看了一下。
《论语》整本书以孔子教导学生时对话的言语记录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等人的言语记录。章节内容比较杂乱,每一篇不会固定讲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话而来,如“学而篇”就是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得来的。虽说章节杂乱,但在书中处处见仁,时时见礼,义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对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苟志于人矣,无恶也”。同时他对仁的讲解,也有许多不同,这点主要是践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对司马牛和樊迟子宫就给出了不同的说法。《论语》中关于仁和礼的研究实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实在没法继续说下去,所以这里我选了一个小点来说明一下——它就是《论语》中的情。
子路在论语中和孔子的对话不少,虽然孔子对他的评价不如颜回他们好,如孔子说“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但师徒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行。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老师落寞的时候还能跟着老师,而且能够把心中不快当面告诉老师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让颜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说了回是终日不违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毕竟子路实在老师落寞的时候去给老师发脾气嘛!但后面他在老师发达的时候又去找老师麻烦了。书中这样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见了她,子路就不高兴了,因为他认为老师的行为与他的言行不符。当然,孔子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发誓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断的说“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当的话就让天来讨厌我吧。今天我们是可以随便发誓而不怕誓言兑现,可孔子那个年代是怕的啊。这是多么好的师生关系。今天谁还敢去说
自己的老师行为不当啊,至少为了可怜的学分也不会。又有几个老师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对着一个自己的学生去做发誓那样的是呢?当然,当着媒体他肯定会,作秀嘛。
总之《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很有我们值得作为一个经验而避开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从大处着手,到此为止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