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文章内容页

解读茶馆三个老头经典语录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3-14 04:53:18 分类:励志语录 阅读:

汪曾祺其人其事

世间,可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生活家汪曾祺

他惯于“贪得无厌”,有很多爱好。贪吃,贪喝,贪看,贪儿,贪恋人世间。

他好酒异常,喝起酒来,从不会一口一口抿或者呷,而是痛饮酒,一喝一大口。

他还好吃,从他诸多谈吃的文字来看,他简直是吃尽四方的人。从家乡高邮的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到湖南的腊肉,包括咸菜,酱菜,野菜,他都要追究,琢磨一番。而且时常要发出毫不保留的赞叹: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昆明那样好的牛肉。

暮年因为疾病缠身,医生给立了很多规矩,酒是要戒的,油炸食品也不行,硬东西更要注意。——这可怎么活?他蹙眉,发愁,就偏不沮丧。他不是个容易沮丧的人。他的愁总会有转折——“幸好有天下第一的豆腐,我还能鼓捣出来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他这样给自己打气。

1997年5月16日,离世当天,他想喝口,医生不让,他就“撒娇”:皇恩浩荡,赏我一口喝吧。医生勉强同意沾沾嘴唇后,他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但龙井尚未端来,他就已离世。

对于草木,他也皆有情意。还是少年时,他就有发现家里的园子里什么花最先开,祖母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也是常常由他来换新,换花后的画面也是他眼里的景儿: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地想着什么。

他对那些草木如数家珍,有着特别的“占有欲”:“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处,知道哪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他贪玩儿,年轻时爱唱戏,吹笛子,后来放弃是因为——“牙齿陆续掉光,撒风漏气。”然后还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他爱逛菜市场,觉得买菜也是创作,想买冬笋,未果,却碰上荷兰豆,就要“改戏”。

他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天真,容易对琐碎的,稚气的事情发生热情

1987年9月到12月,老头子到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陆续给老伴儿发回一些家书。明明是第一次,到美国,他的信里却无关繁华,他在意的是“爱荷华河里有很多野鸭子,都不怕人。”“美国的猪肉、鸡都便宜,但不香,蔬菜肥而味寡,大白菜煮不烂……”参观林肯墓,他的发现是“林肯的鼻子是可以摸的”,去明威农场,老人家的发现是海夫人非常胖。“我抱了一下,胖得像一座山!”

而对于大事,他又神经大条,在《随遇而安》中回忆自己当右派的经历时,他居然如此起笔: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文体家汪曾祺

关于汪曾祺的文字,都知道是“别一家”的。他也自己逗趣,称自己是文体家。曾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他的句子大都短峭、平实、朴拙,文字直白冲淡,像在水里洗过一样,干净

曾有文章描述一种豆瓣酱,“清淡,而且还是那种汪曾祺级别的。”其中的妙处对于熟知汪曾祺的人来说,是非常传神的。

汪曾祺师承沈从文,习得最要紧的是“要贴到人物写”和对话不能写成“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要平实。贴着人物写,后来被他引申为“气氛即人物”。

他惯于写普通人,平常事,市井人生,人间烟火,而且带着沈从文式的“温爱”与同情,因为“我对这些人事最为熟悉”,他说。

尽管他自称是通俗抒情诗人,但能看到他对于抒情是克制的,他说:好的,坏的,都不要叫出来。

他写的父子生活片段,就是非常克制的抒情: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根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朋友汪曾祺

很奇怪,谈到他的朋友,首先想到的却是他的父亲和儿子。因为对老头子来说,父亲,儿子都和他是朋友。从他父亲开始,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话就被挂在嘴边。他也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在他笔下,父亲是个随和,爱带着孩子玩的孩子王,学业上也任由他随性来,好了,夸奖,差了,不怪。17岁,他初恋,暑假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因为管教松,十几岁,他就学会抽烟、喝酒。喝酒时,父亲会给自己一杯,给他一杯。抽烟时,父亲自己一根,给他一根,还会给他点上。

对自己的儿子,他同样如此。孩子恋爱,他了解,却不干涉,相信他的决定。孩子们在家有时叫他“爸”,有时叫他“老头子”,甚至孙女也这样跟着叫。

喜欢这种没大没小,觉得父母让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散文家苏北曾对汪曾祺1947至1948年在上海的时光着迷。因为那段时间分别是三个可爱老头儿黄永玉,汪曾祺,黄裳的二字头年龄。他们仨一起,那得多带劲!为了解更多,2007年,他写信给黄裳,黄裳在收到苏北寄去的关于汪曾祺作品的新书后,“调皮”地说:山东画报把曾祺细切零卖了,好在曾祺厚实,可以分排骨、后腿……零卖,而且“作料”加得不错……

而黄永玉更是直接表示:我一直对朋友鼓吹三样事:汪曾祺的文章、陆志庠的画、凤凰的风景

关于汪曾祺的故去,他曾如此叙述:和他太熟了,熟到连他死了我都没有悲哀。他去世时我在佛罗伦萨。一天,我在家里楼上,黑妮回来告诉我:“爸爸,汪伯伯去世了。”我一听,“嗬嗬”了两声,说:“汪曾祺居然也死了。”这有点像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先“嗬嗬”笑两声,又有些吃惊、失落地说了一句:“他居然走了。”我真的没有心理准备他走得这么早,总觉得还有机会见面。他走时还不到八十岁呀!要是他还活着,我的万荷堂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我的画也不会是后来的样子。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汪曾祺的文字,就是糖衣炮弹。他是为了让你怅惘而生的。

他是美的侦探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两句诗是一浮的,我读了就喜欢,常常提起。现在要写汪曾祺了,才发现,这十个字是应该专门用在他身上的。

他写过多少草木啊,拿他这些文字,可以编一本词典,薄薄的,并不整齐划一的。这种词典不解决什么疑难,就是没事翻翻,让你觉得随身带了一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菜园。

他对菊花讨厌,但讨厌菊展,他觉得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的看,一朵一朵的看。

确实,很多人成天忙活的就是把美从土里揪出来,搅拌成水泥,去砌墙。汪曾祺就跟这些人着急,上火,这些人就像《茶馆》里说的,“把那点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

他夸沈从文的《边城》,他说是“一把花”。真好。多少人会顺嘴夸成是一朵花,可是汪曾祺知道,他老师写的是一把花。美是很多的,不一样的,美和美是在一起的,起码是互相牵挂着的,所以是,一把花。

汪曾祺写过很多次沈从文,我因此才知道沈从文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叹气怎么高兴。他也让我知道西南联大是怎么回事,那学校有点像他爱提起的京剧《桑园寄子》:“走青山望白云家乡何在”。青山白云都是真的,家乡不在身边,也是真的。我后来读齐邦媛的《巨流河》,可为印证。

汪曾祺是个老福尔摩斯。他是个针对美的侦探。他夸某寺的罗汉塑得好,就说有个穿草鞋的罗汉,草鞋上一根一根的草茎,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记得祖母有个小黄蜂的琥珀扇坠,很好看。晚年在宾馆,看到人工琥珀,各路昆虫齐备,甚至还有完整的蜻蜓,在一个薄薄的琥珀片里。这当然是弄死以后,端端正正地压在里面的。他觉得还是那个扇坠好看,因为是偶然形成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白马庙教中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挑粪的,“粪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

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作了呈堂证供。他是个好侦探。

在香港,他看见的是遛鸟的人,记得的也是这个,觉得值得写的也是这个。人家提的是双层鸟笼,楼上楼下,各有一只绣眼。早上九点钟遛鸟?北京这时候早遛完了,回家了。“莫非香港的鸟也醒得晚?”

然后他想起徐州养百灵的汉子,“笼高三四尺,无法手提,只能用一根打磨得极光滑的枣木杆子做扁担,把鸟笼担着,在旧黄河岸,慢慢地走。”

他告诉张辛欣,我看见一个香港遛鸟的人。她说:“你就注意这样的事情!”他也不禁自笑。

“在隔海的大屿山,晨起,听见斑鸠叫。艾芜同志正在散步,驻足而听,说:‘斑鸠。’意态悠远,似乎有所感触,又似乎没听。”

汪曾祺自己,在伊犁也听过斑鸠,他就趁机想家。

他夜宿大屿山,听到蟋蟀叫。“临离香港,被一个记者拉住,问我对于香港的观感。我说我在香港听到了斑鸠和蟋蟀,觉得很亲切。她问我斑鸠是什么,我只好摹仿斑鸠的叫声,她连连点头。”

这画面是有意思的,老头一本正经学斑鸠叫,女记者斑鸠似的`连连点头。

流沙河也为蟋蟀写过诗,孙犁偶也留心,这几个名字,适合放在一起。

王利发1.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命人。(对唐铁嘴)

松二爷1.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对二德子)

常四爷1.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给拉拢这路事!(对刘麻子)

2.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对松二爷)

3.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对宋恩子)

马五爷(共三句话)1.二德子,你威风啊!

2.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3.我还有事,再见

刘麻子1.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对常四爷)

太监1.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对秦仲义)

第二幕

李三:改!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1.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2.早晚不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王利发1.北京城是宝地!(对王淑芬)

2.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唐铁嘴1.我感谢这个年月!

2.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

3.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宋恩子: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崔久峰(作过国会议员,到弘济寺,天天念经。亡国人的代表)

1.有那么一天,你我都得作亡国奴!

2.中国非亡不可!

3.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

常四爷(从牢里出来后。扶清灭洋,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靠卖青菜为生)

丁宝:什么老字号啊!越老越不值

小唐铁嘴1.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得水!

2.别再叫唐铁嘴,我现在叫唐天师。

小刘麻子1.我要组织一个“拖拉撕” 。

2.沈处长作董事长,我当总经理

3.请你作顾问!(对小唐铁嘴)

邹福远1.晚上还添评书不添啊?(王利发回:试验过了,不行!光费电,不上座儿!)

2.咱们这点玩艺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正经东西全得连根儿烂! 秦仲义1.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拆了!

2.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后面开的公寓变成秦仲义仓库,仓库查封,货物偷光。说是逆产,没收了。日本人说合作工厂,政府回来后,工厂变成逆产。)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现卖花生米)

松二爷 饿死了。常四爷给他化缘化来一口四块板的棺材。

话剧《茶馆》读后感

老舍,一个本该被诺贝尔记住的人,可是最后,正如他的话剧《茶馆》所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我是爱我们的国的,可是谁爱我呢?”,就此陨落。

《茶馆》的角色说起来有七十多个,代表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小人物,老舍先生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地体现出角色们的喜怒哀乐,就像茶馆老板王利发的精明灵活,常四爷的耿直磊落,王掌柜的精明油滑,他们在与那个时代巧妙周旋的过程中背地里却都满满是无奈与辛酸。

我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茶馆讲述的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五十年间的事,那个时代有人夜夜笙歌,也有人为自己的生机而八方应酬,而老舍先生塑造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便是这样的一个经典形象,他只是一心想要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这有什么错呢?可是他却如一个小丑一般,屡屡被世态炎凉所嘲弄。形形色色的人出入着茶馆,王利发看着他们的悲哀,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同样掉进这个令人窒息的漩涡中,越纠缠越绝望,越绝望,越纠缠。

其间有好多细节触动着我,也彰显着那时整个社会不堪一击的华丽外皮下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太监买姑娘老婆,洋货充斥市场暂且不提,毕竟尝试新事物是人类的本能,就拿“太监买老婆”一事来说,首先太监可说是君主立宪制时期的代表出产物,朝代又首推清朝,恰巧上一节说过这一故事涉及到清末这一时期,因此“太监买老婆”的主语咱们推敲完毕,下面是动词“买”,现代社会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男女没有贵贱之分,更何提把人像东西一样买卖呢?最后又一个关键词“老婆”相信这也不必多说,除非是皇帝恩赐一位姑娘与立过大功的太监“同食”,否则太监是不能娶妻的。整个短语一下推敲完毕,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有证据A、证据B、证据C来证明当时“大清帝国”的名存实亡。

再迷醉的外表,撕开不过是虚有其表。无论在什么时候透过表面看实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透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一个个灵魂,窥见那个时代的特征

话剧《茶馆》读后感二

《茶馆》是我阅读的第一篇老舍的作品,听闻老舍的名字已经很久,耳熟能详的老舍在我们笔下早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作家,在平时几篇阅读理解中也或多或少能领略到几分魅力,然而今日我把整本书看完后,我才能明白为何老师们把他倍加推崇,又为何给予了他太多太高的评价,一本小小的《茶馆》就那么薄薄的几页,却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这一剧本的创作实践足以说明他已经谙熟结构戏剧的各色法门,老舍的文学素养之高是我们所不能及的,他能将形形色色各种人物、三教九流会聚在一个小小的茶馆,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并通过人的评议来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情感流露、时代背景以及中国旧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这种艺术处置,不仅不失严谨,还体现出了老舍的大智若愚,举重若轻。

王利发,常用四爷,秦仲义,三位始终贯穿整个戏剧的人物,时间从二十多岁跨越到七十多岁,每个人都在按照着自己的为人处事,经历了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最后却在历史的命运结束了酸苦的生活。王利发心地不坏,但却有一点自私,比如在第一幕中,为了茶馆内部的“干净将一对母女轰到外面吃面,虽是好心,但总归有点自私,还有王利发一生中一直保持着见风使舵的心态,“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不断委屈着自己,希望得到家人安全家庭幸福。可是就因为那些势力小人的存在,最终还是落得一个上吊自杀的结局。常四爷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大清国要玩了”,在二德子与特务之间昂首挺胸,虽然对这个社会充满不满,但还是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但他没有王利发那样学会变通,结果老年时落的卖花生米来生活。“看,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这是最后三人相聚时常四爷的一句台词,也就是说生活困境已经压迫得让他苦不堪言,也讽刺了当时旧社会的腐败。秦仲又,本是一个有钱的阔少,最初也是拥有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为了这理想,他冲动般的变卖了家产,开设工厂,走向了强国富民之路,把一切都压在了工厂上,结果政府腐败无能,势力太小的他斗不过那些人,资产全变成了“逆产”,没有后路的他输得一干二净。“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三个人最后互相诉说着,又用讽刺的出殡仪式向观众展示着一曲旧时代的葬歌。

还有很多经典的角色,比如死皮赖脸的唐铁嘴、勤恳忠厚的跑堂,李三、变卖子女的贫农康农、聪慧善良的康顺子、强势的庞太监、沈处长等人,这一个个人物代表着社会上每一类人,而茶馆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不仅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这是一部好书,我会尽量

话剧《茶馆》读后感三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茶馆》,这个经典的话剧,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描写的人物形象,让人品尝得津津有味。

话剧《茶馆》读后感四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郁了当年的社会迹象,并跟着社会的变化演出了一幕幕真真实实的人间活剧。从人们那些朴素的语言中,更加体现出当年不论是农民、社会人士对现在中国的一些不同的观点。

比如,让名厨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用顺口说出这些念头监狱里的人多;让说书先生抱怨生意不好,又顺口说出这年真玩意要失传……大家各说各的,各种职业的人抱怨着,虽然杂乱不堪,但是又反应了旧社会的兴隆盛衰,并且更有一番不同的味道,更加觉得十分贴切那时的背景。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比如穷得出卖女儿的乡富、吃洋的小恶霸、卖报纸的报童、老是无所事事的巡警……其实,从身份来看,也觉得当时的社会是在太杂乱,中国那是是多么的腐败。老舍紧紧抓住了那时的场景特写,将半个世纪,缩小成一个茶馆,在缩小成三部分,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明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代、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历史命运。

《茶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舞台上总有赢得掌声。《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通过一个茶馆反应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的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永远是那么的清楚,因为,那是中国曾经真实的历史……

话剧《茶馆》读后感五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由一个茶馆,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越,许多人物都被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分别展示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年代的旧中国生活。

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因这剧本构思纵横开阔,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有细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独创。《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可是剧中只通过一个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有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他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非常生动传神、赋予个性,同时有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戏剧结构:全剧人物多,时间跨越大,没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种手法结构该剧:其一是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主要人物有了连贯与交代,故事虽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个人物都扮演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其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从考察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的角度看,《茶馆》是一个生活阅历与个体

《茶馆》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他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馆》从题材到文化内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轻车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岁月和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这是老舍先生最擅长的。话剧《茶馆》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个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规范。但这两个剧作同样取得了成功。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不过现在我还不知其缘,待我细读。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