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文章内容页

采访中肯的经典语录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3-14 07:26:52 分类:励志语录 阅读:

“你那么瘦,爸说你是不是又去献血了?”在一次聊天里姐再一次用质问般的语调向我问道。

我先了一惊,接着略有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镇定般地回复道:呵呵呵,没有啊,献血怎么会同瘦有关系呢,在学校伙食不如家,我变瘦这不是很正常的麽,相信我吧,我一回家吃上几天,人就立变得丰满了。

姐应该丝毫察觉不到这是我的一个“谎言”,我不能定义我的这个“谎言”是否算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我确实瞒着我的家人在毫无声息地“干”着他们相当排斥的事。

到了湛江已接近三年时间,从2013年的12月28日捐献的第一袋成分血至今天上午完成的又一次成分血捐献,计总共我参加了21次献血活动,其中20次成分血和1次常规血。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参加献血活动的是在我读高二的时候,当时在班主任的竭力号召下,班级有四名男生(我是其中一个)报名了参加,在那次的献血前做的常规检查中,有一位同学由于略显虚弱,身子在颤抖,最终没有献血成功,而我们的另外三位都通过了检查,并成功实现了常规血的捐献,从那一次的献血中我才真正地获知自己是A血型。

自那次后,我再也没有献过血。直至2013年九月,我上了大学

上大学后的第一次报名献血,我当初报名的是献常规血,说实话,那个时候我是不了解献血类型是包括献常规血和成分血的,我理解中的献血就是简单地从身上抽出几百毫升的血就完事了,对成分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

那一天,在我像别的'同学排队等候接受常规血的系列检查的时候,一位约摸40来岁身着黄马甲T恤的志愿者上前同我聊起来,并征求我是否愿意捐献成分血。

我当时就好奇捐献成分血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他就详细地同我解答了何谓成分血,成分血是如何捐献的等疑惑,并说,现在捐献成分血的人很少,而血库对成分血的需求又相当大,对此亟需有人能报名献成分血。后来他又对我说了成分血的功能,并说出了他的献血经历

原来我眼前的这位志愿者,名唤沈晓理,是湛江建行的一名职工,血站的医务人员或熟悉他的人都热呼他为“献血勇士”,我对他总共献血的次数没有概念,只记得他献过很多很多回,包括常规血和成分血,也只记得别人传说他获过很多回国家颁发的铜质、银质和金质无偿献血奉献奖。后来通过我同他的私下qq和微信交流,证实他确是一位“献血勇士”。

当初我同他的那番交谈中,最让我触动的是“捐献成分血的人很少,现在正很欠缺这种血”。听到这一句呼唤式的话语,我当时不知哪来的力量,毅然选择了试试捐献一回“成分血”。

成分血的捐献在一般的献血车里是完成不了的,它需要献血志愿者到霞山的湛江血站,那里有专门的机采血小板设备,只有到了那里,献血者符合了捐献成分血的条件,并经过一个小时左右成功机采,一次成分血的捐献才算完成。而一般的常规血捐献,快的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稍微慢的二十分钟也就可以结束。二者在时间的长短与常规检查上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那一次,我的第一次成分血的捐献很顺利,没有出现因血小板的低或存在贫血或血压过高,或是机采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而终止捐献。总的感觉好。

但那一次后,却让我产生了一个极大的困惑:为什么献成分血的人那么少?是对成分血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多?抑或是觉得过程又抽取又回输,时间实在太长?还是因为捐献成分血存在“不为人知的风险”?……

在2014年的4月19日第二次参加了成分血的捐献后,这种恐惧般的困惑变得愈加强烈了:是不是捐献成分血真的存在风险?

对此我做了一个调查,在采访了血站站台负责人、常规检查的护士、负责机采的医生,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只要符合捐献成分血的条件,风险是不存在的,相反会对献血者的身体有益。当天在血站我得以采访到了一位捐献过40多回成分血和常规血的中年社会人士,听到了他个人对成分血捐献的理解:可以的就过来献,没为什么,只是觉得这个社会需要帮助。采访了校医室医务人员、校领导老师,他们对此的回复略带官方腔调。采访到的四位在校同学,他们对成分血的认识几乎为零。身边的人告诉我:献血献常规血就够了,成分血少献些……

从那些人的解答中无法让我找到仪的答案。后来我想到了“献血勇士”……

出乎我的意料,对于我提出的困惑,在qq的聊天的篇幅,并用他自己的献血经历为我做出了“捐献成分血是否存在风险”的认真而中肯的回答。那一刻,我心中的困惑才真正得以解开。同时我将那一次采访到的

后来我了解到,捐献成分血间隔两周时间就可以献了,捐献成分血,我从2013年年末的第一次,到2014年的三次,再到2015年的10次,如今仍在继续。

这一过程,我耳边不时传入关于成分血捐献风险的“绯闻”,但它们似乎没能撼动我的意念,有时间隔两周,有时间隔半个月或是一个月,我就一个人乘车到血站去献成分血。

刚上大学的第一年,我经常因为流感而四五次“光顾”校医室问药,但自我参加了献血后,至今我没有去过校医室。我不知道这其中是否能同献成分血扯上关系,但潜意识里告诉我:那是有一定关联的。

2016年的九月份,我即将告别大三,步入大四,尽管“捐献成分血的人很少”的现实没能得到改变,在学生涯的最后一年,我只想善始善终。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未来日子我会因为之前捐献过多的成分血而导致“所谓的风险”不幸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我觉得应该也无憾了,因为能在湛江留下自己所做的一点奉献的力量,这已经足够了,正如雷锋同志所言的“用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值了。

或许将来捐献成分血的人还是那么少,但我有我的选择。

一、报告文学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 报告文学概述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 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 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 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

(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二、精心刻划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三、巧妙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

(一)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二)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

(三)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

(一)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二)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采用比拟、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进行议论是必要的,有助于增强议论的艺术性。

第三节 报告文学模式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雄性的舞台》等。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

●开头。通常在开头就显示出文章的思想平和艺术质量。往往把开头处理成文章的思想示意图,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及场面或触目惊心的议论,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

(1)展示出一个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实感。有时还尽力使描写的生活场面上升为意境。如《亚洲大陆的新崛起》,开头就写李四光从国外回来的场面。

(2)交待事件的高潮或结局。如《扬眉剑出鞘》,写栾菊杰剑击受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又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逝世后人们的怀念

(3)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感受。如《船长》。

(4)利用悬念,引出矛盾。如《大雁情》写人们对主人公的矛盾的反映。

开头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如交待写作动机、开门见山地点题等。

中间。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安排好结构,二是写好人物。

精心安排艺术结构。注意二点。一是报告文学的主题比文学作品更加鲜明、集中、新颖。安排结构不但要在主题统帅下进行,而且明显贯穿和直接表现主题。二是要反映和适应不同材料内容的特质。主要采用:

(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用倒叙手法,引起悬念。还可以采用多线条发展(主副交叉或平行并列)。一般称这种以时间推移和过程进展为线索的结构为纵向结构。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形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横向结构。这种结构还可以安排成“闭合式”(借用戏剧结构术语),即选择主人公所处的一个典型场面和高潮时间,作为中心,将主人公一生发展的主要经历穿插在回忆中。

(3)以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发展及感情起伏的过程来安排结构。《大雁情》由四个部分组成;四个小标题“她……”、“她?”、“她”、“她?!”贴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报道对象认识深化的过程。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主要采用这三种结构。

认真写好人物形象。作者必须对人物有着鲜明深刻的认识评价,充满激情地写作。人物形象绝对不能虚构或者拼凑,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仅仅体现在抓住其精神特征即“闪光点”,选择提炼其言行上。要懂得现代人际关系学来进行新颖、细致的调查访问。要抓住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结尾。常用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要与人物形象和场面相结合,造成一种余味无的意境。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一般要概括或透露文章中重大事件。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这片国土上》等。

●开头。与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的开头相似,一般要求描写较大的场面或事件的高潮。还可以交待作者的写作动机来开头,如《热流》。议论入手,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中间。与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的中间结构安排方式相似,或借用情节小说的结构,或借用“以线穿珠”式结构。

常常借用电影电视“蒙太奇”的镜头连缀手法,以时间为经,经空间为纬,灵活跳跃,称为“全景式”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了不同地点的人们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抢救中毒民工的紧张活动。又称纵横交叉式结构。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性格特征,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谓重大事件,往往是需要歌颂的社会新事物,当然也有不少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阴暗面进行暴露的事件,更可能是歌颂和暴露兼而有之的事件。如《历史沉思录--井岗山红卫兵大串连三十周年祭》、《丐帮漂流记》和《大兴安岭大火灾》就是这样。

●结尾。常常是主题的总结和升华,或者一种感慨和展望。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突出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颇具气魄,一揽无余。如《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强国梦》等。

●开头。议论为主,宏观把握。常以一个细节引起。

●中间。综合表现社会问题。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广泛采访,综合研究,以宏观的表现和理论的升华见长。随着八十年代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原来长期被封闭的种种社会矛盾一一暴露出来,开放搞活政策也给正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背景。诸如物价、教育、留学、人口、住房、独生子女家庭婚姻乃至妓女、吸毒等问题,日益引起人民大众的关注,更激起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生活深层开掘的勇气。这类报告文学继承了我国报告文学作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分支的优秀传统,忠实于生活的本质,坚持题材严格的纪实性。作者往往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收集同属于一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主导下进行选择、提炼。

结构常常采用“全景式”、“卡片式”。

人物形象往往较多,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一样,要求写出共同的精神特质,写出各自的个性和语言,服从于全文主题的表达。

具有宏观全景的气魄。然而,易于产生贪大求全、罗列见闻的毛病。要有理论的升华、形象描绘的细致生动。不能过份追求轰动效应。要以严肃和求实的态度来写作

二、报告文学写作技巧

一、 报告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一)、报告文学的定义: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是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是带有新闻报道性质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题材。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将报告文学称为它是介于调查报告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二)报告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性。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是有其题材和内容来说的。大家知道,新闻讲究时效,报告文学也要求必须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以配合当前的现实斗争,它和新闻通讯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把现实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传递给读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报告文学及时向读者传达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前方战士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战斗信息,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为“文学的轻骑兵”。同时,报告文学新闻性除了表现在“快”上之外,还表现在“真”上。小说创造人物时,可以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是“拼凑起来的角色”,但报告文学不能,它所写的人物必须是生活中实有的,有通讯地址的,它不能有丝毫的虚构和拼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报告文学。

第二,文学性。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准确,并不意味着可以对生活作简单的

第三,政论性。报告文学的本质是“报道”,它是服务于当前的形势,这就对其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提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情。在报告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热情歌颂新事物的诞生,以促使它迅速成长、壮大,也可以看到作者无情地鞭挞旧事物,以加速它的灭亡。作者的这种鲜明的战斗风格,使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另外,报告文学的作者,本身就是报告员,根据报告的内容,作者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可在一定的场合报告出自己的认识同读者进行交流,或者把作者自己受到的情绪感染直截了当地传达给读者,这样,就使报告文学带上了强烈的政论性。

总之,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主要特点,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辨证统一。因此,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有机地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好报告文学。

二、报告文学的题材与选取

(一)、报告文学的题材要求

报告文学要求写真人真事,但并不是所有的真人真事都能写成报告文学,这就涉及到一个报告文学选取题材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才能写成报告文学呢?笔者认为,能写成报告文学的题材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第一、时代性,报告文学的题材必须反映时代的要求与风貌,揭示时代的本质,体现时代的精神。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它能及时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充分表达出人民的情绪、声音,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作者要从时代的洪流中去汲取题材,通过生活的浪花映出时代的光辉,报告文学不像史传文学那样以记载历史事实为主,它要求在作品中处处洋溢出浓厚的时代气息,服务于现实的革命斗争。

第二,典型性。报告文学选择的题材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意义。小说、戏剧可以通过虚构手段来塑造典型,而报告文学不能虚构,它的典型意义完全靠真人真事的本身来表现,这就要求作者在选取题材时应选择具有独立完整典型意义的题材。

第三,生动性。报告文学要求材料生动鲜明,能够构成文学形象,这就要求作者选取形象比较鲜明、素材比较生动的题材,为报告文学作品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报告文学题材处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报告文学题材处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讲究时效与把握本质的问题。报告文学要求迅速及时反映生活,题材就要讲究时效性,特别时报告某些突发性的事件、战争生活、体育比赛等的题材,时间性很强,发表不及时,就会削弱它们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效用。报告文学所谓及时,是指作者是否及时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地抓住现实生活中最新的东西,及时答复读者的要求。有些事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大家并不知道它,而现在读者仍兴趣,因此,这些题材仍具有新闻性,仍有新闻价值。当然,如果大部分报告文学都去写过去的事情,必然会削弱它的轻骑兵作用。

第二,名人与普通人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报告文学都写名人名家,但名人名家毕竟是少数,而普通人则占大多数,报告文学要及时传达千百万人民的心声,就要多写反映人民群众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的生动事迹。实际上,普通人的事迹并不普通,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我们的国家不正是由这些普通人坚强的骨干支撑着社会主义的金碧辉煌的大厦吗?我们的历史脉搏也正是随着这些普通人的一呼一吸在跳动吗?

第三,歌颂与暴露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无可非议,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是主要面,我们报告文学应该以歌颂光明为主,给前进中的`人民以鼓舞和信心;但是,我们的社会也有阴暗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绊脚石,把这些揭露出来,让人们清醒起来并与之展开坚决的斗争,也是报告文学的重要任务。

第四,人物与事件的问题。报告文学不但可以反映时代新人,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精神的事件,也可以专门以研究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主的报告文学。

(三)、报告文学题材的发掘途径

报告文学的作者要获取有时代意义的题材,必须深入到现实的斗争生活中去,自觉得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就要求报告文学的作者应明确自己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鼓动员。要用活生生的事实来反映时代的风云,传达时代的召唤。因此,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了解人民生活中所发生的新鲜而动人的事迹。当然,光深入生活发掘报告文学题材是不够的,作者还必须具有深

发掘报告文学题材的具体线索,可以来自作者自己的生活,这就要求作者平时做有心人,能够敏锐地发现自己周围有意义的人和事。也可以来自于报纸,电台的新闻消息,领导和编辑部门。因为新闻消息比较广泛,作者选择范围大,又加上新闻消息比较概括、简单、将它用于报告文学的手段与形式表现出来,更大有可为的。

三、报告文学的采访艺术

报告文学在题材确定以后,常常需要进行采访。因此,有的同志讲:写好一篇报告文学,应该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进行采访呢?

(一)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毛泽东同志讲:“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打仗是这样,采访也是这样,如果事先对采访对象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一切都是胸中无数,这样在采访时提不出中肯的问题,还会使采访事倍功半。反之,准备工作越充分,采访时就越省力,越容易见效。那么,采访之前做那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 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前宣传的主要任务。这是为了掌握采访的方向和指针,只有这样,才能站的高、看的远。

第二, 搜集查阅与报告文学内容有关的书面资料。这样作者就能对所要采访的对象有个初步的印象。了解报告文学人物的情况,熟悉北京,掌握线索,采访时就能有的放矢。另外,有些情况,人家已经报道过了,自己写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重复,要换个角度,写出个新意,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三, 熟悉与报告文学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报告文学要接触一个新人物,就要设计一个新领域,一门新的专业。要使自己写什么象什么,并且有所见地,就必须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不能精通,也要争取粗通,虽然写的时候主要是写人,但是不弄懂这方面的知识,就不能了解人物的作为,有时会说外行话,闹出常识性的笑话,使报告文学失去价值。

第四, 确定采访的重点、角度,甚至对报告文学的主题可以有个初步设想,对报告文学主题事先要做个初步设想,这个初步设想,在采访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动甚至推翻它,以不断丰富和深化主题。因此在采访的时候应该一边采访一边思索,脑子好像磨盘一样,转个不停。

第五, 制定采访计划,列出访问提纲。角度、重点大体确定了,就可以着手制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了。采访计划包括采访目的、要求、对象、时间、步骤、顺序、内容等。采访提纲是作者在采访时准备提问的内容,它是引导双方谈话的路标,有了提纲、一边采访,一边查对,还可以避免遗漏,保证获得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材料。

这里请大家注意:报告文学的采访与新闻角度的采访有相同的地方,都强调其真实性和严肃性;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新闻通讯往往从事件着眼,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则更多的从人着眼,以人带事。因此,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把了解人,熟悉人作为第一位的工作,从人物关系的纠葛中去寻找故事。报告文学作者在采访之前一定要有所准备,其准备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研究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然后通过采访,从这许多组人物关系中找到一组最能表现主人公性格的人物关系,这组任务关系所构成的链条的中心环节,往往是报告文学中的故事脊梁骨。为了真正了解、熟悉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者应该了解主人公的性格、脾气、爱好、经历、特长、动作特征、习惯性语言,喜怒哀乐的表现方式等,要从文学的角度去选择最有表现力的材料。但是东西虽然不一定写进报告文学,但对理解作品中主人公性格有一定的好处,就是要去了解,就要列入采访提纲。而这些内容,对新闻通讯的采访来说,就不一定都要去了解。

(二)、从外围入手进行采访

所谓报告文学的“打外围”是指在正式采访对象之前,首先要访问报告文学主人公周围的人,通过他周围的人去了解熟悉报告文学中的主人公。

报告文学的主人公的“打外围”工作的确定,一般可以找与主人公有关系的领导、群众,找与主人公周围熟悉了解他的人,如他的同学、朋友、师傅、徒弟甚至爱人父母、兄弟姐妹等。

报告文学外围采访的方法主要有个别访问和座谈会等。开座谈会的好处是作者能与与会者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作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材料,是一种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好方法。其缺点是参加座谈会的人有时不容易把心理话往外掏,特别是对采访对象有不同意见时,这就要求作者要把开座谈会与个别采访结合起来。同时座谈会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3至5人就够了。多了常常因时间匆促,谈不透。作者在开座谈会之前要把开座谈会的目的告诉与会人员,好让与会人员做准备。作者自己也要列个座谈会的提纲,开座谈会时,要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座谈会要使用漫谈式的方法,让与会人员不至于受拘束。在漫谈中,要巧妙的穿插各种问题,引导与会人员深入反映主人公的情况,当与会人员发言时,作者不要随意打断,不要为了追求一个细节而丢掉了重要事例。作者可以记下线索与要点,会后进行补充采访。

报告文学作者在“打外围”时,除了要听外围人员的正面意见外,也要听反面意见,这样,有利于作者更好地全面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更能实事求是的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

(三)、向报告文学主人公采访

作者找报告文学主人公采访的任务是听取主人公的自我介绍,从中了解某些事件的细节、场景和本人当时的感受,验证并核实第三者所提供的材料,同时还要从主人公本身发现和挖掘一些新材料来对作品内容的丰富。那么,怎样对主人公进行采访呢?

第一, 要与主人公以心相交,建立感情,向作品主人公采访时,要千方百计地消除主人公的忧虑,与主人公建立起感情,使主人公与你在感情上进行交流与共鸣,这样能使主人公毫无拘束地作到无话不谈。

第二, 对主人公要作到启发诱导,善于提问。采访一些比较谦虚或不善言辞的主人公时,一定要关心他的事业,理解他的心理,善于启发诱导他,使他在兴奋中将话谈出来。在谈话过程中要善于对主人公启发诱导,发问要巧妙、得当,这样你才能得到重要的材料、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思想。

(四)、采访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报告文学作品采访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采访时要看采访对象。报告文学作者在采访时一定要看采访对象,对不同身份、经历、文化程度和个性特点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采访方法。如对于健谈的人,你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中心问题,有对方畅谈;面对那些不肯谈或不善于谈的对象,作者就要从对方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谈起,从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打成一片,消除对方对你的隔阂与戒心。以利于采访。

第二, 对采访对象提问的角度要小。如果对采访对象提问的题目很大、很笼统,对方是很难一下子讲清楚的。这就要求作者应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提得简要,使采访对象便于回答,一个小问题采访完再转到另一个。只要你掌握了提问的主动权,对方将一连串的小问题谈清楚了,你的大问题也就明确了。同时,这样的提问既可以得到细节的描述,又可以得到事物的概貌。

第三, 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当采访对象在漫无边际地与你谈话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急

第四, 要注意采访对象的表情与神态。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采访对象的表情和神态,从表情、神态上观察出采访对象对所谈的人物事物的态度,揣摩他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等。对采访对象感兴趣的事情,作者应该表示关心,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经历、看法,以便与采访对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采访对象谈出自己思想深处的东西。

第五, 要思想敏锐,边问边思考。报告文学采访工作是一项十分紧张的脑力劳动,这就要求作者要思想精力集中,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一方面,要随时注意谈话中生动地细节和适合于文字表现的材料;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对得到的新情况进行思考,抓住一些新的线索,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要使采访对象始终觉得有话可谈,不至于冷场,出现尴尬局面。

第六, 对采访重点要当场弄清楚。对采访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姓名、数字等都要记准确;对不清楚的问题,要尽量当场问,听不懂的地方,可请采访对象写一下,直至弄清楚为止。

第七, 采访气氛要融洽、自然。在采访中,如果采访对象一时回答不上或不愿意谈的问题。不要三番五次的追问,要善于转换话题,缓和气氛,或用商量的办法与采访对象讨论,在讨论中弄清楚情况。非要掌握而采访对象又不愿意谈的问题,可以用打外围的方式来解决,也可寻找新机会,运用迂回战术,旁敲侧击,从侧面向采访对象了解,达到采访的目的。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不让采访对象厌倦,使采访对象沉醉在回忆的乐趣中。若实在采访不下去,而采访目的又未达到,可以先休息以下,或改日再采访,给采访对象一个思考的机会,或拉拉家常,说说笑笑,使采访对象无拘无束,心情愉快,愿意与你合作

第八, 必要时,可以反复采访。由于第一次采访,采访对象对你不熟悉,思想上又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许多情况又一时回忆不起来,这就要求你进行反复采访,以达到采访的目的。

第九, 认真记录好采访笔记。在采访中,要一边采访,一边要记好笔记。采访笔记记录的越详细越具体越好,对原始材料一定要忠实地去整理搜集,不要随意区分“有用”和“无用”。这样会使你疏漏了真正有用的采访材料。同时,也不要私自对采访材料进行加工,要以采访对象的原话作采访笔记为好 。

(五)、采访中要细心观察现场

在采访过程中不要光靠问、听,还要用眼、用心来细心观察采访现场。只要你到了现场,并能认真观察,就一定能获取生动、具体、形象的材料来丰富你的报告文学作品。同时,对当时采访现场的场景,气氛也得到了解,从而受其感染,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你观察的越深越细致,就越能使你的报告文学作品越有思想性、越精确、生动,越具有亲切的现场感等。

对采访现场观察的内容很多,如对现场环境的观察,有利于你作品的环境描写;对采访对象的谈吐、风度神态、情绪以及手势、表情的观察,有利于你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深深地留在你的脑海里。在观察中,要注意扑捉细节,这样得到的细节往往是活生生的,饱含着作者自己的感受,是传神和生动的。

四、报告文学的结构安排

对报告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严格筛选其材料

严格对报告文学作品材料的筛选,要作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精于取。报告文学不能虚构,它只能在生活本身提供的真实材料中进行选择,因此,这就要求作者要精选材料,要选那些以一当十的典型材料。精选和取舍一定要围绕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中心事件来进行。

第二, 要善于砍。为了突出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作者必须砍去枝蔓,才能使你的作品更有魅力。报告文学作者一定要记住:有所失,才有所得。

(二)、寻找主要线索

报告文学的材料有时是片段、零碎、不完整、不连贯,甚至会出现几个互不相关的故事或互不相关的人物,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者一定要寻找出贯穿于整个作品的线索来贯穿这些堆砌的材料。

(三)、报告文学作品层次结构安排

报告文学作品线索找到后,作者要根据题材内容的特点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结构,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一些立传式、

第二, 按空间转换来安排层次。访问记形式的报告文学,往往是按照访问地点的转换来写的,如韦君宜的《两村行》。

第三,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叉”的办法来安排层次。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就是这样,它以时间的推移作为开展情节的“经线”;同时,又以空间方位的变换作为“纬线”,将同时间不同的地点发生的种种事情十分巧妙而紧凑地“交织”到文章当中,既从“纵”的方面注意了时间的连贯性,又从“横”的方面照顾了空间的平列性,穿插自然,交错而不乱。

第四, 以作者认识发展的变化来安排层次。

第五,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安排层次。有些抒情性较浓的报告文学,作者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而是采用写意的手法,人物时间常常随着作者感情波涛的起伏而或往或来,或断或续,如同云朵随风舒卷。

第六, 以材料的性质分类安排层次。既把表现主题的众多材料,按照他们的性质加以分类,相同的归在一起,写到一个层次里,使他们能更好地结合起来共同显示主题。

第七, 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报告文学允许在不违反真实性的前提下,对一些场面、环境、事件及人物的活动进行相对集中和必要的调和。这不能说是虚构。但在调动集中前,必须找到这些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东拼西凑,生搬硬套,就会变成一盘大杂烩。

(四) 报告文学中点、面|、线的统一

一篇报告文学我们将其内容解剖的话,可分为点、面、线三个有机部分组成。所谓“点”,就是报告文学中表现主题,刻划人物最关键的重头材料。作者在写这些“点”的材料时,都把它放到最显著的地位,重笔浓彩,加以突出描绘。所谓“面”,就是作品中的背景材料。一篇报告文学光有“点”还不行,红花还需绿叶扶,“面”对于“点”来说,能起到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结过渡的作用。所谓“线”,就是把上面讲到的点和面贯串联结起来的线索。线索有虚线和实线。用主题思想直接的是虚线;用人物活动、事件过程或事件贯串的是实线。

对于一篇报告文学,没有“点”就会平平泛泛,重点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没有“面”就会光有骨头,没有血肉,人物不可信,内容不丰满;没有“线”,材料就象散在玉盘里的珍珠一样,七零八落变不成美丽的项链,因此,作者在构思中,一定要注意“点”、“面”、“线”的有机结合,使三者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共同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五)、报告文学允许有起伏节奏

报告文学在组织材料时,要注意将材料安排的有起伏,有节奏,尽量使作品作到波澜曲折,张弛结合,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虽然报告文学要求真实,不能用虚构来制造波澜,但作品的起伏,完全靠剪裁和组接的 功夫。

五、报告文学中的想象与议论

(一) 报告文学中想象的种类

报告文学中想象的种类主要有:

第一,追忆想象。报告文学的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不可能全面经历,亲见或亲闻。有一些细节,如人物曾经说过的某些话,曾经发生过的某些心理活动,在事过境迁以后,本人也未必能很具体、很准确的复述出来。作者采访本上记录的往往是粗糙的、简单的、断裂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有权借助于想象,使素材丰满起来。为了丰富细节的描写,作者还可以根据调查采访包括阅读一些文字材料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对所描写人物、事件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加以渲染,可以在事实的基础上作些推想,进行追忆。

第二, 评价想象。报告文学的评价想象,可以把此事物与彼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想象的本质,引申出它的深刻意义。同时它也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是作者对所写事物意义上的引申,因此,周立波将这种想象称为“抒情诗的幻想”。

第三, 组合想象。生活中得到的材料是零碎的、片段的,怎么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呢?报告文学创作不能没有艺术构思,不可能完成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报告文学中的想象,与其他文学题材的想象还有所不同,它是具有一定的限制和限度的,它是建立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是对原始素材的形象再现,是对描写对象的联想引申,是对真人真事的艺术升华,而绝不是离开了生活中的人和事去凭空乱想,它是处处要受到真实性的制约。

(二) 报告文学中想象的方法

报告文学想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形象还原。报告文学中的想象还原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作者先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使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有深刻的了解。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作者的思维要逐步深化,舍弃掉一些非本质的、偶然的、无意义的材料中,借助想象,把那些有意义的本质的材料进行集中和巧妙的连接,予以丰富和补充,从而还原描绘成一副鲜明的图画,刻画出一个个动人的形象来。但是报告文学中的还原不是消极被动的,在还原的过程中,作者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作者只要不是脱离真人真事的范围,不损害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想象的。

第二, 抒情幻想。抒情幻想这种方法一般是用来表现一些抽象的概念,作者通过抒情的幻想,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形象,以此描绘人物,抒发感情。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一文。

第三, 由此及彼的联想。这种想象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彼和此之间要有某种必然联系,在本质上是相连的;二是和政论相结合,带有强烈的辩论性。如《大雁情》一文。

(三)报告文学中议论的作用

报告文学其战斗性、鼓动性不仅仅反映在作者从生活中选取尖锐的题材,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而且还体现在它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上。作者往往在形象的描绘客观事物的同时,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人物和事件做出评价,发表议论,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那么,报告文学中议论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具有揭示本质,帮助读者认识事物意义的作用。

第二,具有直抒胸臆,表明作者对事物态度的作用;

第三, 具有点明题意,阐发作品主题的作用;

第四, 具有开拓视野,深化作品思想的作用;

第五, 具有穿针引线,串联衔接整个作品的作用。

(四)报告文学中对议论的要求

事实、形象和议论之间,既有它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一面,问题就在于作者是否选用得正确与否,倘若作品的议论与形象的内涵无关,作品自然会显得累赘多余,但如果作品的议论是发自形象的内部,那么就扩大了作品形象的含义,使事物、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报告文学对议论是有一定要求的,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议论要深刻。报告文学中的议论,往往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它是作者对社会本质的透视,对人生道路的洞察灼见,是生活激流中淘洗出来的金子,是作品主题思想的结晶,它帮助读者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因此,报告文学议论,一定要深刻,这样才能揭示本质。

第二, 议论要精练。报告文学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式的,不在议论长短,而在于精。报告文学的议论不像论文那样在提出论点后要展开论证,而往往就所描述的事实做出论断。

第三, 议论要有浓情。报告文学的议论应该以情动人。它是作者思想感情撞击时迸发出来的火花,也是作者强烈爱憎的主观陈述,它往往是作者在叙述事实时,为它所感动,其感情不能自抑而发出的,所以带有浓厚的抒情性。

第四, 议论要结合具体形象。报告文学的议论是文艺性的议论,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因此,它所做的论断,往往带有形象性,是形象化的议论。这样可以使读者容易领悟作品的论断,同时又能使读者在议论中获得较高的艺术享受,使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者在议论中,最好要借助形象发议论,议论不能脱离形象,两者只有水乳交融,才能使读者得到较高的艺术享受。

第五, 议论要在关键时刻出现。报告文学中的议论应该出现在叙事写人的高潮地方,作者写到这里,感情再也不能抑制,情不自禁的站出来议论。同时读者读到这里,感情也非常激动,读者看到了作者替自己说出了心理话,因此,读者会拍案叫绝。所以,报告文学的议论一定要出现在作品的节骨眼上,绝不能随便滥用,如果读者的感情还没有诱发,作者用了,就不可能引起共鸣,达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

莫言访谈录

得知获奖消息很吃惊 当时正在吃饭

莫言:首先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听说你们有的来了好几天了,所以我确实是没有办法提前跟你们见面。非常感谢大家跑到我们高密这个地方来,这是一个本来应该有红高粱的季节,可惜现在不种高粱了,我估计你们都没有看到。我的心情很高兴,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也有一点吃惊。因为我想我们全世界有许多优秀的伟大的作家,都在那儿排着队等候,要轮到我们这个还相对年轻的,相对年轻的作家,可能性很小,所以刚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惊讶。

记者:原来有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获得这个奖项?

莫言:基本上没想到,因为我觉得可能性太小了。刚才我反复说过,全世界有这么多个优秀作家,包括我们中国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他们也都具备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格,我想这么一个大奖,落到我头上可能性太小了。

记者:您现在觉得获了这个奖对您以后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莫言:这应该是一种巨大的鞭策,我想尽快地从热闹和喧嚣当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你们明天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

记者:当时您听到获奖这个消息的时候,您当时在做什么?

莫言:我正在吃饭。

记者:看着电视吗?

莫言:没看电视,因为我家的小外孙***妈不让他看电视,反正是他们打电话告诉我的。

我是靠作品的素质打动了诺贝尔评委

记者:今年和您之前一直呼声特别高的是日本的村上春树先生,我们知道您和大江健三郎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不知道您和村上先生有没有交往,然后您怎么评价他的作品?

莫言:跟村上没有直接的交往,但互相之间也通过朋友,通过信息,我认为他也创造了他独特的文体,他也描述了他所熟悉的这种生活,我觉得他的作品也是非常优秀的,也完全具备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格。

记者:那您觉得您这次能够获奖是您作品当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会?

莫言:我想最主要因为我的作品的文学的素质,因为这是一个文学奖,授给我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我想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的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族群的局限。

记者:他给您的颁奖词说是魔幻现代主义和民间故事,还有历史,还有当代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您觉得这个评价也是中肯的吗?

莫言:我不知道他有这个……这种颁奖词都是高度概括了,高度概括的话往往都是应该说是比较对的。

诺贝尔的争论对我就像一面镜子

记者:莫言老师,之前您的呼声也特别的高涨,我看到在网上您一直非常的低调,您回应各路媒体采访的时候,您说您不想说,您没有看法,当时为什么要特别的这样低调呢?

莫言:我要跳出来的话不就成了滑稽剧了吗?人家是一个网站在说,在拿着我在那出彩,我自己当真了出来说,那不是很滑稽很荒诞吗?我也关注到网上网友们对我的一些看法,有挺我的,也有批评我的,我觉得挺我的也好,批评我的也好,都对我是一种帮助。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才有这种可能性,过去的平面媒体时代一个作家不可能知道这么多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知道有这么多的人在喜欢你,也不知道有这么多的人在厌恶你,所以我第一次面对了广大的读者,广大的群体,所以我想最近一个时期来网上,围绕着我跟诺贝尔奖这种争论,实际上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事态人情,也照出了我自己。

作家的写作应当立足于人

记者:我这有1988年第一期的《天堂蒜薹之歌》,充满了文学的批评性,你对文学这块怎么评价?

莫言:一个作家的写作应该立足于文学,立足于写人,但是作家是生活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他描述社会生活也包含了政治、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以一个关心社会的作家,一个关心民众疾苦的作家,他的描写自然会带有这种批判性,我觉得文学作品批判是一个重要的功能,但是对好的东西也要歌颂,真善美也要歌颂。一个作家选取一个创作题材的时候,必有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的东西,激发了他强烈的共鸣,然后才可能使他产生灵感,然后才可能使他运笔如飞,然后才可能写出既让作家自己感动,也让读者感动的作品。

记者:后来翻译的时候,是不是也对一些东西的愤怒也平息了?

莫言:“愤怒的蒜薹”一度还使用过这个名字,最后还是恢复了,我觉得这样更贴切一点,另外也更有艺术性,主要就是我记得当年美国作家斯坦贝壳曾经写过《愤怒的葡萄》,我叫“愤怒的蒜薹”就有一点跟人家后边的感觉了。这个小说是1987年我的一个作品,但是1987年写的,当时我是比较年轻,写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小说里边也表达了我当时对社会的看法和认识,当然也许有偏颇的地方,但是我现在基本还是认为这个作品是非常能够代表我的社会态度,人生态度,文学态度的一个作品。

记者:您的家乡对您的文学创作或者是获奖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莫言: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还是其他的工作的朋友们,每个人的故乡都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重大的作用,我想我的故乡跟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这两天都知道我们高密有什么三祥四宝,泥塑、剪纸、年画等等,这些民间艺术,民间文化都是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的也是这些文化元素,所以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的元素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了,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功能。

感谢批评我的朋友 “众声喧哗”见真我

记者:莫言老师您认为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莫言:对我个人意味着我这一段时间要接待你们。

记者:莫言老师微博上有很多粉丝,您最想对在微博上曾经发表过跟您评论的那些的网友说些什么?

莫言:我感谢网上那些支持我的朋友,挺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刚才说了,我终于得到了一个让自己放到众声喧哗当中这么一个机会,所以这次这一段持续有足有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对我来讲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绝佳的机会,使我知道自己有哪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有哪些东西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

记者:您以后文学创作还会以家乡为题材或者基调吗?

莫言:我这个家乡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学地理,就是我小说里的高密东北乡跟真实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或者说小说里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开放的高密东北乡,夸张一点的说,我一直想把它写成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因此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甚至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都有可能被我当做素材拿到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上来。

记者:我是一家日本的媒体,您的作品也在日本出版,您对日本的读者有几句话说吗?

莫言:我的作品在日本已经出了十几本,主要的作品基本都翻译了,像一些教授他们都是我很好的译者。我跟日本很多普通的读者有过很多次的交流,我觉得很多日本的普通读者,像小饭店里的厨师,小酒馆里的老板,他们对我的很多作品,都有令我惊讶的这种理解,而且他们这种理解的角度是匪夷所思的,是我想不到的。所以我在这里借您的笔,向日本读者表示感谢,也向广大的日本人民表示问候

记者:莫言老师在您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您觉得谁对您影响最深?

莫言:影响最深的我想还是中国的作家,最早我童年时期阅读的作品除了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古典文学之外,我还阅读了像《聊斋志异》这样的一些古典的文言小说,因为这样一些作品是跟民间生活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像《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它里边很多的故事在我的家乡也都是在民间口口相传,所以我觉得我从小就是受到了这样一种民间的文化的,民间故事的影响。

记者:莫言老师,您接下来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吗?

莫言:没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尽快的把眼前这些事情处理完。

诺贝尔文学奖绝不能说是最高奖项

记者:莫言老师,很多人愿意把诺贝尔文学奖看作是文学创作一个顶峰,可能是对诺贝尔文学奖认为是一个国际最高的奖项。

莫言:这个看法我是不同意的,它是一个重要奖项,但绝对不能说是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也只代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换另外一个评委小组,评委群体,可能得奖者就未必是我,因为它只代表了一部分评委的看法。

记者(凤凰网记者提问):莫言老师众所周知您是一位高产作家,您的作品量巨大,但是想问您的是,在这些作品当中,您自己最满意和喜欢的是哪一部?

莫言:首先我觉得我不是高产作家,因为很多作家写的比我还多。这个很难回答,写了这么多的小说,究竟哪一篇最满意,这个问题也是被问了很多遍,但是最狡猾的说法就是就像一个母亲面对着自己的一群孩子一样,你不愿意说最喜欢哪一个,说喜欢老大,老二不高兴了,说喜欢老小他们的哥哥姐姐又不高兴了。所以我想我的主要作品还是都比较满意吧,当然也有缺憾

记者:莫言老师我们在莫言文学馆中看到您以前的作品很多的手稿,不知道您现在写作是依然坚持手写还是什么?

莫言:我还是用手写。

我理解的普世价值没那么复杂

记者:莫言老师您认为文学的普世价值在哪里,有人说您获奖也意味着西方通过小说打开了一个让西方世界,包括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是这样吗?

莫言:这个普世价值现在也说的很烂了,大家都把普世价值挂在嘴边,实际上我理解的普世价值也没那么复杂,就是真善美的东西就是普世价值,我们中国人认为自己好,你自己对待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亲人那种感觉去对待外国的朋友,他们也会感觉到很好的,这就是一种普世的东西。我想在文学作品里边,就是说你写出了不仅仅能够打动你的同胞的作品,而且你的作品被翻译出去以后也能打动外国的读者,这样的作品就必然具有普世价值。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