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语录 > 文章内容页

郎永淳爱永存经典语录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3-15 14:28:48 分类:励志语录 阅读: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1

读了白岩松的白说,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小时候吃不饱肚子,谁能给两个包子就是幸福的,就像有句古话说的“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在最需要水的时候,一滴水就能让人记住一辈子,有水就是幸福的。终于有一天绝大多数人饱了,但是才发现欲望更强了,想拥有的东西更多了,所以不饿了,却有了更多的麻烦

现阶段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幸福,不满足现状,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如果没有物质基础,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因为基础不牢靠,地动山摇。所以吃饱、穿暖了,对一个人的幸福太重要。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所以物质是基础,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缺少,依然不会幸福。正如可以买来房子,却买不来家的温馨,花钱可以买的开书籍,却买不来文化。当有一天你再次回到母校或者童年耍过地方时,会不会潮澎湃,感慨万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很多开心的不开心的事,会不由得涌上心头,那一刻你肯定是幸福的。回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会不由得喜上心头,因为在那个玩具匮乏的年代,我们那些简单而玩过千遍的游戏是有感情,有精神的。

每次回去神木,我总是不由得想去吃一碗老街上的杂酱面,那是我七岁的时候,第一次吃过那么香的饭,直到今日,无法忘怀,虽然在怎么吃也找不回那个时候的那种感觉了,但还是会大口大口的吃完,最后在倒一碗面汤才会满足。让我有时会感慨,所谓想老家了,也许就是想吃老街上的杂酱面而已。

人生得意失意都占5%,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能不能把这90%过得不那么平淡,是我们一生去琢磨的。有时候我们会去问别人,你过的幸福吗?一百个有一百个回答,但总之离不开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谁说的都对。

百米比赛会有一条固定的终点线,即使你跑的再慢,十几秒、二十几秒总能撞线,但是幸福没有终点线,有的人刚跑不久接近幸福,有的人跑了很久还是没到。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也许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黄金没有百分之百的黄金,最多有99%、99.9%,幸福也许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一样,没有绝对的到达,但可以无限靠近。

人生路上总会有坎坷挫折希望我身边的人都可以走出低谷,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向着幸福无限靠拢,人生如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2

今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问题,人活着意义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系),我们应该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欢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故事,人的意义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没有意义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意义,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悲剧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悲剧的时间会长于喜悦的时间,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无意义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写到这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可以买更多的羊,卖了羊可以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剧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因为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意义,而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意义,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3

白岩松,同龄人,却很尊敬,把他当做新闻业界的心的标尺,有他在,有他的节目在,新闻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我都细细读过,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鸣。《白说》是他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理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写的标语,听到空洞的口号,我都会皱眉,如果跟进的是具体的行动还好,就怕是民众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像写标语的人在自娱自乐。汉语的凝练被稀释,寡而无味,言之无物,就像行动与语言,越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行动,越是洋洋洒洒的总结宣传。看到一篇好文章,听到一次好讲座,激动半天,同样的汉字,被不同人编排就有不同的.感觉,因为好的文字揉进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脑。最近喜欢听一些旧的世界名曲,以为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答案原来在白岩松的这一席话里。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

常说信仰缺失,其实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标尺。小时候大人告诫我们:”不能冲着人泼水,不能隔墙泼水,泼水要低点,否则神灵要怪罪。“这些规矩形成了习惯长大了,知道不是神灵怪罪,是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小习惯会折射到大的行为上,就是”底线“。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随,但起码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如今,主持人纷纷跳槽,其中一些给人正能量的新闻人的辞职挺让人惋惜,郎永淳、赵普......有思想有见识有水准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视,需要这些荧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满满的人,不知道他们离去后会不会再出现又一个赵普?真担心下一个听到的消息是白岩松离开央视。白岩松针对别人的询问,说了上面这句话,相信他,正如赵普的微博:”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错,但核心是价值观留人。“希望不要听到白岩松离职的消息,希望一直听到他的”声音“,他的《白说》并不白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众中。

”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吧,很正常,很简单,却又很复杂,未来还需要白岩松这样的一群新闻人坚守,为了希望,为了努力向好。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4

《白说》之所以能在近期畅销书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题目比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拥有一定的人气指数这样的因素之外,近日频频爆出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显然也是“功不可没”的幕后推手。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在各大电商推出的图书促销活动中,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始终占据着十分显眼的位置。从《痛并快乐着》开始,这差不多已经是人过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书了。说是新书,其实内容并不新鲜:书里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来作者在各种场合的讲演文字记录,从大学到政府部门,从媒体沙龙、文化论坛到公益讲座,甚至连看似颇为专业的医疗改革研讨会也将其列为主讲嘉宾,让这位央视名嘴过够了一把嘴瘾,最后还不忘攒起来做成书,图的就是再赚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书易如反掌,而想当年开此风气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众央视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当仁不让,至于质量参差不齐,大概也是早已在人们意料之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刚开始读这书时,还真被它吸引过一阵。虽然明知作者在大学演讲,听者主要是冲着其“成功人士”的光环而去,不过读了这部分演讲内容,我琢磨着,换作是我,在上大学的年纪,估计也会觉得花时间去听一场这样的讲座还算值得。比如他说到,年轻人要敢于“做点无用的事儿”,“不仅要懂得如何成功,还要懂得如何有尊严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开启了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还反复提及阅读与音乐的“治愈力”。诸如此类的话题,虽说和更有意思的学术讲座不可同日而语,但至少证明此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证明白岩松此人在投听者所好上的确下过一些工夫,归结起来这还是要拜其本职工作所赐。

众所周知,央视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几年黄健翔、崔永元、李咏、柴静等人的离职,就震动程度而言,绝不亚于如今张泉灵、郎永淳的告别。只不过,之前的数人虽已离职,但其新东家不是别的媒体,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仍然身处广义的传媒圈中,并未跨界。而此番张、郎二人的离去,则是彻底告别这个行业,转战投资领域和互联网医疗行业,对比之前央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觉过于“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为出人意料,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闻联播》栏目有史以来第一位主动选择离职的主播。在此之前,这档“第一传声筒”栏目的主播,要么是退休或病亡的,要么是退居二线的或被下岗的,哪里会有人捧着这个据说工资高达二十六万的金饭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时间黑洞一般的初创公司呢?但据说,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学,仅靠郎一人的工资入不敷出。也许这仅仅是传闻,不过此前他们夫妇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记出版,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某种背书,毕竟公开私人记录,无论对于家庭还是个人都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何况是郎永淳这样的公众人物——如今看来,除了经济原因,为跳槽做准备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妇决定出版此书时的另一层考虑

如此之多的央视主播选择离开,以至于白岩松说他在出席一些场合时总在被周围的人暗示“你怎么还不走?”这听起来似乎令被问者哭笑不得的疑问,也许正凸显出了白岩松所在的这家头牌媒体的逐渐式微。的确,二十六万的高薪难得,但也并非舍此无处得;央视的工作稳定、声名在外,可也并非人人都留恋。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这是白岩松面对“你为何不走?”的疑问给出的回答。如果说这样的回答不够坦诚,那么可以说,事实上任何处于作者这样位置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应该都很难做到真正真诚与坦率,因为说到底,在任何时代,决定一个人的言说姿态和内容的,正是他身处的那个位置。在《白说》这本书的后半段,出现了《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这类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甚至情不自禁将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败笔——对于一位本应将社会公众作为第一受众人群的新闻评论者而言,这类“瞎操心”的表述应该越少越好。一个人为了新闻评论的需要对社会或政府说长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谋士”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5

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1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译文出版社 2004年4月

“吸引者开始行动,希望找到爱情之钩,把心上人钩入觳中–一个微笑、一个观点,或拿餐叉的一类方式……不幸的是,尽管人人都有爱情之钩,但如果在吸引对方时碰巧奏效,更多的也是出于偶然,而非通过算计。”

2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

“我确实很想知道爱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为一个当事者,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它的存在,而不是它的实质……所以尽管我能够成年月的发表对爱情的宏论,我顶多只能抓住一些只鳞片爪,奇思异想的流动中涌现的一些闪念、断想、妙语等等;在爱情的格局中,我的立足点不对头,我处于最耀眼的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当事者迷。’”

3 埃尔维·勒泰列《说烦了爱》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

“我不记得话题是怎么说起来的,我们竟然说起死亡,但你却突然说道:‘要是我得了不治之症,比如癌症,我觉得自己就不会再犹豫了,要过来和你一起生活。’你说的并不是紧迫性,而是追求真相的欲望,这一欲望要我们去面对真相。我突然明白你那句话的另一层含义:和我在一起,你也许将放弃平静的虚幻来世,那里的日子并不重要,但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所有的日子都是重要的。疾病或许最终将你猛然抛到那个光阴荏苒的世界里。”

4 小庄《彬彬有礼地离开吧,不要和地球人谈恋爱

九州出版社 2014年1月

“脸蛋、声音和荷尔蒙,这几样东西,当然啦,还有一些其他鸡零狗碎的东西,绝对是为了扰乱这星球上的人的择偶眼光而存在的。”

5 阿兰·巴迪欧《爱的多重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相遇仅仅解除了最初的障碍,最初的分歧,最初的敌人;若将爱理解为相遇,是对爱的扭曲。一种真正的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胜利,不断地跨越空间、时间、世界所造成的障碍。爱是坚持到底的冒险。”

6 托妮·莫里森《爱》

南海出版社 2013年1月

“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感受过那么强烈早熟的激情。即使有,回忆起来时也会把那当作应时枯萎的迷恋而付之一笑。当真实生活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其他人和其他想法时,很难不那么认为。倘若你的名字是《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的主题,你会很自然地把它当作你的事。你无法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找上谁,也无法知道它能不能坚持到底。但有一点是真的——它经得起注视,只要你敢直视它。留心和克里斯廷就是那样的孩子,无法收回爱,也无法停止爱。”

7 弗洛姆《爱的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7月

“婴儿时期的爱遵循这个原则:‘我爱人,因为我被人爱。’成熟时期的爱则遵循这个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8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年5月

“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9 郎永淳/吴萍《爱,永纯》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1月

“珍爱生命,珍惜每一刻,珍爱世界,珍惜每一个人。我只有这样,才敢去找死神对话。”

10 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2-12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

爱永纯(一)

《爱,永纯》这本书并不是轻松的爱之书,这是央视《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与病中妻子吴萍共同讲述爱与坚守的故事,讲述人生中的一场未知的旅行

如没读过这本书,谁也不会相信才华横溢的"国脸"背后,竟暗藏着一段波涛汹涌般的感人故事:早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他的妻子吴萍罹患乳腺癌,并且后期还出现了癌细胞转移的严重情况,经过两次化疗后病情才得到好转。不难想像,这个事实对于这对风华正茂、事业处于上升期的夫妻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可贵的是,他们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携手并肩走出命运的低谷后,随即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让吴萍去美国休养,已经考上北京知名中学的儿子留学美国,陪伴妈妈。该书便是吴萍去美国休养后,夫妻双方分别以各自的视角,于中美两地写下的关于家庭、人生以及教育等的心情感悟,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全书分为《圆缺》《相识》《相携》《相守》四个部分。《圆缺》里,郎永淳写了自己最初得知妻子罹患乳腺癌后由、沮丧而又坦然面对的心理过程,吴萍则写了自己与乳腺癌顽强抗争的艰难经过,并坦言相告自己之所以要写这份化疗

书中我觉得《相携》部分给人的感触最深。其中由吴萍创作的11篇文章里,能深刻体会到一位远赴异国他乡的陪读妈妈虽然孤独却无比骄傲的幸福心理。如,她丰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理解了她之所以带孩子到美国留学的初衷:"‘师以长技以制夷’,我们培养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也是为国家。"中国学子心中的那份失落让我们感同身受:"美国是好,但它不是我们的……赤子之心是在痛苦中炼出来的,还是要中国好才是真的好。"尤其是中美两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冷静地审视我们的教育现状,以科学应对更富挑战的未来。

如果没有大病的降临,这个三口之家该是何等的幸福;经历了癌症的折磨,书中的主人公们会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更深一层领悟生命的真谛:郎永淳会依然爱着妻子的聪明美丽善良坚毅,吴萍还会亲切地称自己的夫君为"郎老师"、"郎童鞋"、"郎中"……

"人生真正的圆满,不是平淡的幸福,而是勇敢地面对所有的不幸。"

(集团党工部 康元晶)

爱永纯读后感(二)

一本让人流泪的书

似乎还没有哪本书,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不由得落泪,然而,近期刚刚看过的《爱,永纯》却让我好几次都不由己地落下泪来。

《爱,永纯》是由央视《新闻30 分》主播郎永淳与其妻子吴萍合著的一本书。书中分四个章节,记述了他们一家温馨感人的故事:一家人走过的风风雨雨,经历的坎坎坷坷,感受的恩恩爱爱。其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吆喝,没有哗众取宠的夸大,全文采用平实的叙述口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犹如一幅写实的素描,真实地的再现了自己的经历,给人呈现出一种全景式的回放,让人获得真实的体验,产生深切的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

《爱,永纯》,书的名字很吸引人;待了解了全书的内容,更能感受到它的贴切。从狭义上讲,是以妻子的口吻,借以谐音,表达对郎永淳的爱意;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他们一家三口人之间,爱的深沉,纯美;再扩展开来,还指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甚至身处异国的生活中的美国人与他们之间相互的爱,永远纯美。所以说,这是一本歌颂人间大爱的真情之作。

书的封面,温馨美好:一家三口那如花的面容,如春日暖阳,瞬间驱散人间的阴霾,点燃心灵的火种,绽放生命的激情。他们相挽的手,紧拥的肩,凝神的眼,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惺惺相惜。这样的热爱生活、阳光明媚的一家三口,他们凝聚在一起的爱的力量,足以让任何邪恶望而生畏,逃之夭夭。很为书中最后复查的结果中"一切正常"四个字叫好,但愿这样的好,能够持续,吴萍的生命之树,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叶老曾说过,文章,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本书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才走进了人的心里。书的第一部分《圆缺》,开头的几篇文字是郎永淳写的,忆述了他在意外得知妻子患了乳腺癌之后貌似平静、内心波澜的故作镇静,勇于担当。其中有几处文字让我不由得泪水滑落:为爱人之间的心心相印,为疾病面前的渺小无助,为生命的诡谲无常,更为人在死亡面前的大彻大悟而感慨。

尤其是看到吴萍做完最后一期化疗后,买了三件T 恤,戴上假发,嚷着要与丈夫、儿子一起照全家福时,不由得心酸。是啊,平平常常的.一张全家福,在我们惯常的家庭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那一定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个喜庆的时刻,某个别样的氛围中,浸润着油然的喜悦而产生的。然而,对于也许即将离世、或许再没有多少时日的人来说,却是那样的珍贵,那样的渴求,那样的迷恋。那是一种别有深意的举措,是想留给亲人的思念,留给世人的怀想。是对生的眷恋,死的无奈、惋惜与痛楚。怎能不令人心灵伤感、泪水滑落?

一本书中曾写道,人生应该常去的三个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医院的火葬场。到那儿,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全部意义,生命中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就会彻悟,在生命面前,一切神都是浮云。

文中的好多处文字,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这样的忠告,很有感触——

"过完新年,别人都上班了,而我却要住院,进行化疗。看着熙来攘往的人们,你会想到,那是多么幸福。你再不会计较你的职称比他低,拿的工资比他少,你的名誉没有他高……"你的一切,在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每天睁开眼与太阳再见,打点好愉悦的心情,背起快乐的行囊,告别心爱的亲人,踏着轻盈的脚步出发用心收集生命旅途的点点滴滴,千万不要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不要让心智被无谓的贪念所蛊惑,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乐趣

吴萍与病友的对话,也别有深意。有病友问,你幸福吗。我回答,很幸福,生病以后幸福感更强。他说,我也是。可是为什么我身边有些健康的人每天却老是怨怨艾艾,感觉不到幸福呢?我答,他们太忙了,奔跑奋斗的路上,没有时间停下来感受幸福,有时,甚至路过幸福而不自知。 真是朴实而又深刻。人人都懂的道理,可是,我们却常常会不经意地颠覆。没有时间去发现幸福、抓住幸福、感受幸福。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就是快乐享受每一天,独善其身,造福他人吗。那么,要想更多更好地服务他人,自己健康的体魄,就是首要的条件,因而,要把健康提到生命的高度上来经营,拥有,不要等健康没有了,疾病来袭了,才会如梦初醒。

"……抱紧她,紧紧抱着,不放手……"郎永淳在得知妻子患癌之后的一个看似寻常的拥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显得那样不同寻常。这一拥抱,饱含着多少无奈,多少不舍,多少鼓励,多少暗示,多少情深意长,多少爱的表白忙碌生活的我们,可否回想一下,你上次给他(她)的拥抱是在什么时候?爱要及时,回馈要趁早。正如书的封面所言:没有什么是天长地久,除了爱;爱过了,就是永恒。这是爱的誓言,是用生命体验得出的真理

这样的例子让人心痛。惟愿我们这些有幸以她为镜的人,能够照出自己的贪念,找回迷失的心志,擦亮蒙蔽的双眼,找到前行的方向。尽可能不给人生留下任何遗憾

珍爱自己,珍爱身边人。从现在做起。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