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冰的唯美句子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所选的这三段融为一体,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体现原著精神。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2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 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 (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 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
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木直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3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4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教学假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 学生齐读第2段:
⑵ 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 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 輮:使…弯曲。
⑤ 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 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 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 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 参:验,检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当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过:过错。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 冰─→水
胜于 寒于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輮 绳 砺
⑷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 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 学生齐读第3段。
⑵ 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 须臾:片刻。
② 跂:提起脚后跟。
③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 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舆:车。
③ 利足:脚步快。
④ 致:达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 绝:渡。
⑦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6﹝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六、总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七、作业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用多媒体)
劝学
《荀子》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2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7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中 学习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 改变自己: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 登高博见
点 己不足(反复设喻)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舆马 假舟揖
学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可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
以 (正反对照设喻) 朽木 金石
已 要专一 蚓——用心一 (积的保证缺一不可)
蟹——用心躁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后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劝学》原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三、补充注释
[君子]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 “已”,废止,停止。
[揉]一作“煣”,用火烤,使竹、木弯曲。
[日参省乎己]“参”,也解作“叁”,读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
四、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酉,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1. 河面上的冰层厚了,成了暗灰色,铁镶轮的大车碾在上面,发出一种铿铿的声响。
2. 寒冷的冬天,气温急剧下降,小河的水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
3. 刚刚升起的月亮倾泻下一片清辉,给窗户披上了一层银绿色的薄纱,玻璃上因寒冷而凝结起的冰霜,在月光下变幻着色彩,若隐若观地闪烁着。
4. 一晚上,下弦月挂在树梢上,银白色的幽静月光,透过窗户射进屋里来。那窗户玻璃上的冰花雪纹,宛如一块用银丝刺绣成的碎花手帕,显得格外好看。
5. 早晨下着好大的“树挂”,我呵开窗上的冰凌花一望,天空灰蒙蒙地飘着雪粉,院里的树从根到梢挂上一层霜,就象开了一片白花花的梅花似的。这种天气,最冷了。
6. 河面上冻了一层浮冰,冰碴交错而生。平时活泼好动的河水也没了精神,冬眠起来。这透明的河面,仿佛一面水镜,在阳光的照耀下无数冰粒玲珑剔透,闪闪发光,刺得人眼直发痛。
7. 河面上结了冰,远远看去一片白,简直分不清哪儿是河,哪儿是岸。孩子们坐在自制的'冰车上、雪橇上,尽情玩耍。
8. 入冬后的那场雨真够烦人的,每条街道上都给铺上了一层薄薄的冰。路面上滑得很,就像一面大镜子平铺在马路上,稍不注意,就会摔倒。
9. 垂柳的枝条上,凝结了一层薄冰,成了洁白晶莹的“玉树琼枝”。
10. 冰是透明的,纯洁的。
形容冰的优美句子1【第1句】身边的树木草藤冰雕玉钕,长长的冰挂含露欲滴,雾气缭绕升腾,像仙乐于琼楼玉宇之间回旋。眼前逐渐模糊,我沉浸在这单一的色彩中。试想,有谁能描绘和临摹这般无瑕的晶莹呢!就算、就算精美绝伦的文字在此景中也显得是那么多余和苍白……
【第2句】瀑布变成了凝固的巨大冰瀑,如同用冰块雕刻出的工艺品。东侧的岩崖上,还挂满了长短不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冰柱,玲珑剔透,晶莹奇巧。瀑布冰封最厚处达到了十五、六米,整个龙槽全被坚冰填平,在局部河面还形成了冰丘。每到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时节,黄河上游便流下大量冰凌;等到大雪后,冰凌堆积堵塞河道,加上气候寒冷,河道便会一夜冰封,人们可以从冰封后的河桥上走到对面山西境内。
【第3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房檐上的冰挂似乎成了一道风景线,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它是美丽的。路边各种憨态可掬的雪人在做冬的迎宾,冬也毫不吝啬地洒下更多遗韵。接一片雪花在手上,六片瓣儿,每一朵都是独一无二。贪婪地想保存下每一片剔透的美丽,它却因承受不起高温而悄悄融化。冬是冷艳的,是一种苛求完美的冷艳。而正是这种苛求,冬真的变得完美。
【第4句】喜欢雪化的时候,屋檐下那一排排的冰凌,它们似在守望,形状长短不一,各不相同,却都有着相同的晶莹,它曾经藏着每个孩子的梦,暖阳下冰凌坠落的瞬间,砰然落下,洒下一地的晶莹,却又碎的千奇百状。每每此时,总是看着心疼,童心未泯,偷偷的捡起一块含在嘴里,一丝凉意已经袭满了身心,儿时笑容下的狡黠此刻却成了难忘的回忆。如今,我已是2个孩子的母亲,孩提时期的记忆也在这些渐行渐远的光阴中渐渐丰腴起来,每当想起这些记忆,也总是像是一幅幅工笔画一样,刻在了心底。
【第5句】这是一个冰雪的世界,是一个白色的宫殿,但见一个几百平方大山谷,整个被洁白的冰雪覆盖着,往南看去,一面超大的冰挂从天而降,鬼斧神工,浑然天成,远看像一棵冰雪覆盖的大树,那短短长长的冰挂就是这个大树伸出的玉臂琼枝。近看,它更像个没有一点杂色的超大白珊瑚,晶莹碧透,闪耀着迷人,神秘,诡异,鬼灵的白光。
【第6句】进入12月以来,由于受持续降温天气影响,位于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出现流凌、冰挂景观。壶口瀑布出现「冰瀑玉壶」景观。往日飞瀑高悬处挂满巨大的冰柱,一条条冰挂垂于崖壁之上,曾经咆哮奔腾的河道凝结成洁白的「玉带」,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来此赏景、创作,感受冬日里的别样风情。
【第7句】我们也会在屋檐下敲断长长的冰凌,捡起来放到口里,用牙使劲的咬一小口,钢镚钢镚的咀嚼起来。就如爆好的黄豆那样的清脆,但没有黄豆那样的香甜,只有寒冽冰凉入口,润泽喉咙,透身清凉的感觉。而我们会觉得很好,一人拿着一根冰凌,比拼着谁先吃完,就像是在炙热的夏日津津有味的吃着一根冰棒。然而,童年美好的时光已离我远去,只能在尘封的记忆里捕捉一丝孩时的欢乐,来慰藉岁月的风霜濡染了缕缕青丝的无奈。
【第8句】敲掉它们吧,我想,那些快乐的声音是飘渺的。我这么想着,就把竹竿儿高高举起,狠狠地砸向冰凌。啪的一声脆响,一根冰凌的下半截儿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这冰凌承受不了重击,那啪的一声,是一种自然的决绝,也是它告别我的绝响。啪啪啪,我一口气打掉了堂屋一排的冰凌,它们绝望了,那啪啪啪是敲击在我心中的绝望。它们都被敲落在了地上,摔碎了,也仿佛是我被敲落在了地上,摔碎了。不过我想,它们第二天还会长出来,还会长出一尺多长的嫩嫩的冰芽儿。我这么想了,心里也就不那么不快乐了。这些敲击在幼年的绝响,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现在,一想起那冰凌落地的声响,我就感觉那是一种点燃人生的天籁。也是在我的心底,这种诗意的绝响一直潜藏着。
【第9句】望着巧夺天工、精美造化、赏心悦目的一束束、一条条,束束相连,条条衔接的冰挂时,竟也勾起了我对儿时玩雪、戏冰挂的回忆。过去,住平房的人家居多。下过雪后,白天气温稍高,房上的雪渐渐融化,雪水沿着房檐滴落下来。夜里,气温下降,没有融化的雪水慢慢往下滴,滴的时间长了,房檐就会形成一束束的冰挂。望着晶莹剔透、模样漂亮,古怪精灵、形态迥异的冰挂,真想爬上去够,好拿在手里当冰棍吃。不过,这“冰棍”不甜,吃在嘴里也没啥味道。
【第10句】这里的瀑布已经停止了喧闹,它不再像难以驯服的野马,而像娴静的少女。此时,它变成了冰挂,那冰挂是透明的,晶莹如玉,阳光照在上面,发出炫目的光彩,十分迷人。冰挂千奇百怪,有的像钟乳石,有的像虬龙,还有的像晶莹的水晶,就像人间仙境一般,使人产生朦朦胧胧的暇想。瀑布两旁的树都挂上了冰雪,好像是给树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纱衣,远看简直是玉树玉枝,仿佛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放了。
【第11句】离开山村后很少再见冰花,对冰花就不那么倾心了,但冰花在我的记忆里依然那么清晰怡人。生活中我偏爱白色,也许就缘于小时喜欢冰花吧。后来知道冰花是一种自然现象,水可以凝结、雪可以凝结、霜雾也可以凝结,在温度低时就凝结成固体,成为那个样子。河流湖波结冰就是结冰,与岸上的冰花不同,能形成厚厚的冰层,人在上面可以滑冰、行走。冰花来得快,走得也快,不可能长留,随阳光照射渐渐消融而去。其实世上没有永不消逝的东西,不同之处在于运动与变化。雪落长河,激起长河一时的浪花,时落时起,但消失的毕竟留下了形迹,留下了声响,留下了印记,后者才是被看重的,过程就是目的。
【第12句】当晶莹洁白的天鹅绒漫天飞舞,冬的气息随之扑面而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房檐上的冰挂似乎成了一道风景线,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它是美丽的。路边各种憨态可掬的雪人在做冬的迎宾,冬也毫不吝啬地洒下更多遗韵。接一片雪花在手上,六片瓣儿,每一朵都是独一无二。贪婪地想保存下每一片剔透的美丽,它却因承受不起高温而悄悄融化。冬是冷艳的,是一种苛求完美的冷艳。而正是这种苛求,冬真的变得完美。
【第13句】直到第二天清晨,一起床我就跑到屋檐下,那真是一个冰雕的梦幻世界。一排冰柱整齐地排列着,莹莹透着暗白的光,有些阴气沉沉的,让人不寒而栗。起初我以为是寒冷,后来才想明白,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暗淡的色彩。直到第一缕纯净的阳光射进冰凌,也射到我的面前,我所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光彩夺目的璀璨世界了。
【第14句】因地处高山,受寒冷气候的影响,这时的黄山还呈现出一种被凝固的美。平日里欢唱流动的山间小溪会变成另一番景象,在山涧、悬崖上被冻结成冰柱,恰似白色玉带披在山间。有的地方,飞流直下的溪水被瞬间凝固,而成为冰封的记忆。水往底处流,有的地方,溪水难以被阻挡,一往无前,便形成壮观的冰凌景观。少见的冰挂、冰凌奇特景观,把冬日的黄山妆扮得绚丽多姿。冰挂、冰凌成为黄山一道独特的冬日景象,给美丽的黄山锦上添花,多了几分别样的风韵和魅力。到黄山冬游的客人们见到如此美妙景致,都会被美景所打动,流连忘返。
【第15句】在一条幽谷,我的眼前呈现出树上的冰挂,生我的小村名叫松树沟,是一片松树的海洋,松针挂着白雪,白雪凝住松针,纯净绝伦,秦岭的雪野没有花,冰挂就是花,是为我开的吗?山谷很深,平日也没人走进这里,因为没有路。我不愿踩着别人的脚后跟走路,才相遇了这难得一见的冰凌世界。
【第16句】尤其是在午后,雪水儿滴答滴答就像不断线的雨,从屋檐上流下来。天黑,我在盼望着天黑,天一黑就冷了,这些滴答滴答的雪水儿就像魔术一样变成了晶莹的冰凌。它们挂在屋檐上,挂成了千姿百态的装饰。一开始,屋檐开始凝固一滴水,随着温度的降低,越来越冷了,一滴水又凝固了另一滴水,以至无数的水滴聚拢起来,凝固起来。当屋顶的雪不再融化了,从屋顶流下来的雪水也就逐渐减少,直到最后一滴水,在冰凌的尖端凝固了,那凝固的声音虽然细微,但却是无比的动听。也就是这一刻,整个冰凌形成的这一刻,整个世界也凝固了。那是一个凝固的夜晚,只有一些树木的朽枝被冻折的咔嚓声。在这样一个寒冷而又沉静的夜晚,我的梦也被冻结了,只停留在那屋檐冰凌上。
【第17句】连日来,山东大部分地区迎来降雪天气,气温骤降,房顶上的积雪融化后迅速结冰,细长的冰凌挂满了房檐,别有一番北国冬日韵味。持续数年的暖冬气候,让不少人对曾经寒冬时节特有景象的记忆变得模糊了,而今年许多地方的极寒天气,仿佛又让人们看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冬季。房檐上挂满冰凌的美景,白雪苍茫的雪国之魅,极致震撼的冰雪画卷,都令人流连其间,身心陶醉。冬天,也可以因寒冷而美丽……
【第18句】细看那些冰凌,每一个都形态各异,有的是一个小圆球,有的像一把锋利的锥子,还有的是一根小圆棒。我随手摘下一个放在手里,顿时,一阵刺骨的冰凉迅速蔓延到了我的全身,但我还是不愿扔掉它,我细细的端详着这块冰凌,全身晶莹剔透,捏在手里滑滑的,在不断地变换着颜色。太美了,美得无法形容。
【第19句】翻过了几座环形小山,渡过几条冰河,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呀!!好漂亮!!”身后的一位小女孩叫起来。我转过身,一个大斜坡便调入眼帘。斜坡谁都见过,只是,这是个冰坡!!到处都是白冰皑皑,丝丝寒意通过风传递而来,冰旁的野草也被霜覆盖,宛如披上一件纱衣。那霜朦朦胧胧,似浓似淡,只见雪白。白中一点绿,搭配的恰到好处,美得没有一丝瑕疵。红的、蓝的、黄的、紫的、花的......游客们的羽绒衣在冰中显得格外耀眼,花花绿绿,在冰上画出了彩色,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第20句】冬日的黄河壶口瀑布随着气温不断降低,河面冰封雪冻,不少河段成为天然冰桥,往日飞瀑高悬处,挂满冰凌,流凌、冰挂奇观再现。银色的壶口瀑布上空,在阳光和水雾的相互作用下,美丽的彩虹横跨在壶口瀑布的上空,美轮美奂,景象壮观,壶口冬景宛如仙境。
【第21句】而我注意到冰凌,是在大雪融化后的第二天早晨,那顺着槐草屋檐滴落下来的雪水,在屋檐下明亮地闪耀着,闪耀出了阳光的七彩虹。我看着这一尺多长的冰凌,从屋檐上垂下来,我以为那是挂着一排白花花的`老冰棍儿。那肯定是甘甜的,我这样想,就敲下来一截儿,放进嘴里。我很想它是甘甜的雪糕,可惜它不是,它只是有些像雪糕罢了。我家的槐草屋子是灶房,历经数年烟熏的槐草屋顶,在它上面融化的雪水,也满是烟熏味道了。直到嘎嘣嘎嘣咬碎了冰凌,我才尝到了槐草里蕴含的烟熏味。可也有不含烟熏味的,它们都挂在堂屋的高高的屋檐上,我是够不到的。那需要拿了竹棍儿,高高地敲打,把它们都敲落,方才能够到手。
【第22句】走到山谷深处,迎接我们的是从石壁上垂下来的冰挂。“哇!好漂亮呀。”我不禁叫出声来。光看那架势,就好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形容的瀑布。整个山谷都披上了冰挂,白茫茫的,白的刺眼。细细的冰柱像根根水晶条一样垂在石壁上;圆球状的巨大冰球如同玛瑙一样嵌在高处,旁边数条冰凌依偎在球体身边,非常别致;尖刀状的冰片竖挂在页岩上直射地面,让人看了就不寒而栗……四周被薄雾包拢,我的头发上都藏有顽皮的露珠,亮晶晶的。这时,已是正午,太阳光照着冰挂,反射出一片灿烂的亮光。
【第23句】连续数日的严寒让蓬莱阁景区附近的田横栈道出现了美轮美奂的海滨冰凌奇观。由于气温低,海浪拍打岩石的瞬间就会凝结成冰,渐渐结成厚厚的冰挂,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
形容冰的优美句子2【第1句】冬日的青天河是一幅简笔画,袅袅婷婷的烟树,云雾缭绕的山涧,晶莹剔透的冰挂,银妆素裹的峡谷,构成了一个洁白宁静的神话仙境。景区内集冰川、高山、河流、湖泊、森林等各种自然景观于一体,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人间净土”。
【第2句】现在快到谷雨时节了,却下起了雨夹雪。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到天明才发现山上落了厚厚一层雪,山下是花红柳绿,山上是银色一片,所有的树上都出现了冰挂和冰花现象,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变成了山上山下两重天的美丽景象。
【第3句】雪已开始融化,唯独这里冰挂独树一帜,神性地、诗化地展示着风姿,用自己的语言歌颂着未来与领导的亲切。他们在办公楼里办公,搔搔头皮,思考新农村的改革,后窗外冰挂极尽妖娆,似乎想在这个寒冷冬天破除他们身上的疲乏与减轻冰雪之冻。(www.lizhidi.com)我透过冰的造型看大楼和路面,砖墙和水泥的道路由于雪与冰的对比黄中透红,色彩极其鲜艳。虽是寒冬,草坪上的草不显露半点枯黄与萧条,在化了的雪中依然透着旺盛的绿色生机。
【第4句】在一个高高的水库面前,我们停住了脚步。“快看,冰挂!”不知是谁兴奋地欢叫起来。那一刻,我们叹为观止;那一刻,我们惊叹不已,惊叹大自然造化万物的神奇。只见水库上面一道凝冻起来的白练横空悬挂了起来,犹如一条睡龙一般。可以想象,曾经是“飞流直下”的飞瀑白练从高处落下,飞珠溅玉,水花四溅,正是“一条匹练,万缕游丝”,响声震耳,轰鸣作响。
【第5句】突然我发现前面出现一排尖尖的、亮亮的白色冰柱,大喊一声:“快看,冰挂!”这时候我已经忘了疼痛,飞奔着跑到冰挂前,看着这些漂亮的水晶一样的东东,我忍不住伸手掰了一条,迫不及待的放进嘴里,哇,好凉呀,真有大自然的味道!不一会儿,一条冰挂就被我“解决”了。又走了一会儿,我发现一个晶莹剔透的冰挂,样子很像鸭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漂亮。
【第6句】而眼下却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景象,一切都像是凝固了,观之望之,似乎连时间也凝固了起来。这里俨然是冰雕的世界,但见长龙之下,造型各异的“冰雕”作品跃然眼前,玲珑剔透,造型奇妙,或如怪兽,或如苍鹫,或如花卉,或如人物,可谓是珠帘翠幕,瑶树琪花。一股寒气袭来,定睛一看,乃是一泓碧水在冰挂下。
【第7句】冬日的壶口瀑布,飞溅的浪花和弥天水雾在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凝结美丽壮观的冰挂,晶莹剔透,造型各异,与瀑布中飞舞的彩虹交相辉映,形成壶口瀑布冬季独特的迷人景色。
【第8句】夕阳照亮远处的山顶白雪,发挥着太阳最后的一点能量。撒在雪松的树尖上,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白金般闪耀。山间中偶尔能射进一缕阳光:时而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时而撒在雪松上,晶莹亮丽。阳光穿过山间撒在任何景物上,都如同为其注入了片刻的生命与活力。霜花和云雾将大泉湖裝扮得如梦境一般。在阳光照耀下,岸边美丽的雪景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第9句】大石头前山景诡,雾凇冰挂天色晦。雪压千竿若弩张,炎黄两军阪泉怼。又如大圣抛冠去,纵放天马下凡来。争先恐后奔谷底,欲饮涧中粼粼水。佛未度人西天去,诗情遗我大醉归!
【第10句】暮色沉重,酝酿着一场冬雪。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一幅托云附雾的“咏雪图”。清晨,窗户镀上了美丽精致的冰花。打开屋门,眼前一亮,果然隔夜之瞬换了人间:满目的玉树琼花,却没有“笔墨”勾勒的痕迹,这不是雪的风格,是湿气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冰挂。
【第11句】天已放晴,湛蓝的色彩和洁白的工艺形成强烈的反差,凸显出蓬松的细节。雾凇绒毛般的结晶状,每一点,每一处都似乎凝结着灵气,释放着光华,使人不得不喟叹上苍的鬼斧神工,造化啊!听说东北的雾凇天下无双,其实,自然的作品同工异曲,可以相互媲美,绝不逊色。
【第12句】天空中,晶莹的雪花又像轻盈的玉蝴蝶在翩翩起舞。所见之处,山路边,树枝和干枯的野草几乎全被这些小精灵们覆盖。高大的松树、矮小的灌木杂树也都已经挂上了冰雪,冰雪清晰地勾勒出树木的曲线,让这些冰挂奇观显得更加多彩多姿。一颗颗松树,就像一座座玲珑宝塔。
【第13句】初冬的神奇九寨海子在冬季由于日照及走向的不同只有长海、熊猫海冰冻厚达60厘米,人可以在上面活动;火花海、双龙海、箭竹海部分的冰块、冰花,有的像丝锦,有的像哈达,有的像流云,有的像青纱,真是妙趣天成。冬季的童话世界旅游银瀑不再飞。诺日良瀑布收起他那夏秋气势磅礴的阳刚之气变成了一幅巨大的天然艺术冰雕,如飞禽、如走兽,有的似牛郎放牧,有的似仙女梳妆,奇异多姿 ,令人遐想。
【第14句】落尽了叶子的树木,枝条亮晶晶的就像银条,晶莹透亮,满眼的玉树琼花。落在树上的雪,仿佛融进了树木里,把树干侵染成了白色的。而这白色,不是安静的,似乎是流动的,就像是笼罩在树木上的一个梦。
【第15句】这落在山头上的雪,迟迟不肯离去,她好像还要看看这美丽的春天景色,看看青青的麦苗,看看金黄的油菜花,看看粉红色的桃花、杏花。在雪的生涯里,几乎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景色,因为她的一生是和寒冷连在一起的,是和冰连在一起的,所以她有冰雪世界的美誉。这次是大自然给她的一次优待,他能尽情的享受一下花红柳绿的陪伴,领略一次景色如画的季节。
【第16句】地表上冻,很滑。顺着小路缓缓前行,路两旁婷婷玉立的树木棵棵冰肌雪骨,显尽繁华。放眼望去,仿佛那时通彻天庭的汉白玉走廊,置身仙境。
【第17句】珍珠滩瀑布和树正瀑布大部分结冰,冰瀑流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凌闪亮,流水如丝;再看那熊猫瀑布,山谷里挺立着巨大的冰柱,晶莹的冰帘,以及千姿百态的冰幔冰挂,好似一派璀璨耀眼的冰晶世界。景区景观五绝之一的雪峰,(www.lizhidi.com)在蓝天的映衬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像英勇的武士,整个冬季守候在它的身旁。站在远处凝望,巍巍雪峰,尖峭峻拔,白雪皑皑,银峰玉柱,直指蓝天,景色极其壮美。
【第18句】仰头看去,两根水管从房顶上伸出,水正好洒在树上,数年没有的寒冷在树叶和枝条上结成冰,造型奇特,晶莹玉透,有的宛如瀑布,有的像梳子,有的在树叶上形成白色银片,层层堆叠,也有的像美女舞蹈,还有的像根根银针长在树枝上,鬼斧神工,长了倒钩的极像小时候所见母亲发的豆芽。
【第19句】沿着山路渐上,细观近处的“尤物”,通体透明。纤细的本草苇杆,好似伸长弯曲的玻璃丝,晶莹剔透;低矮的灌木丛林,又如浅海礁岩上簇拥的珊瑚群,造型奇特;高大的杨柳松柏,有的披肩而下,有的狂莽张扬,有的四散放射,宛如西子浣纱、十八罗汉、千手观音,仪态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