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田的唯美专属句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完整。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介绍名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这是一位古代的医生,出示图像和名字,师:他是——(生接:
扁鹊)来,我们一起写他的名字。
(师板书:扁鹊;生书空)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
3、课件出示人物简介:(指生读)
(1)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他总结前人经验,创造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2)泡泡出示望——看气色;闻——嗅体味;问——问病情;切——把脉搏。
4、现在,你对扁鹊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指生说)
早在2500多年以前,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医”了。(板书:名医)
5、这位神医是怎样给人治病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他治病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这些词语你留意了吗?
3、反馈
(1)出示字词,师: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扁鹊、蔡桓公
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敷烫、几剂、汤药
第一组:这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板书:蔡桓公
(同学们留意到“蔡”字了吗?我们来写一写。)
点击出示:蔡桓公,姓田名午,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诸侯王。
第二组:都是身体的一部分;从外到内变化。
第三组:都与中医有关。
(比较:肠、烫、汤)
谁来读一读?教师适时纠正读音。
(2)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点击课件
出示句式:
扁鹊_______________蔡桓公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扁鹊4次拜见蔡桓公,劝告蔡桓公并请求为他治病。蔡桓公却再三拒绝,以致小病酿成大病,最后无药可救。)
(补充板书:治病、拒绝)
三、抓住“名医”,感悟课文
(一)过渡:扁鹊是如何劝告蔡桓公的?从哪些地方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名医呢?请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二)依次出现“劝告”,体会扁鹊的特点。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师:我们来当当扁鹊,就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师读旁白,生齐读扁鹊的话)
2扁鹊大夫,你是用什么方法诊断出大王的病情的呢?(望)哇,你只用了这一招,就能把病人的病看透了,真是名不虚传!
3.谁再来当当这了不起的神医啊?(其他同学仔细听神医的话,你又能发现什么?)师引,指生读。扁鹊站在蔡桓公身边看了看,不慌不忙地(有点儿着急了;迫不及待地)说——生读扁鹊的话)
4.听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告,你又发现了什么?(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扁鹊也越来越担心、着急了。)
5.师:遭到蔡桓公的连番拒绝后,扁鹊却还要去劝告,从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扁鹊?(为病人着想;以病人的健康为己任;善良;关爱他人等)真好,你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到了他的思想。(指生说后,师概括:医德高尚)
6.是啊,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扁鹊又怎能放弃呢?于是他又一次来见蔡桓公(出示第四句,学生接读)——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师:这一次,他为什么不再劝告了呢?蔡桓公觉得奇怪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指生回答)
7.出示句子: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
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1)谁来读一读
(2)你从这一句中读懂了什么?(蔡桓公的病是从小病发展成大病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了;但是前三个阶段,如何对症治疗,扁鹊是成竹在胸的。)
a.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对,蔡桓公病情的发展程度和趋势,扁鹊了如指掌。
b.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是的,前三个阶段,尽管蔡桓公的病是越来越严重了,但是该如何对症治疗,扁鹊却是成竹在胸的,真是医术高明啊!
8.小结: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四、分析蔡桓公死因
1.过渡:既然有这样一位“名医”给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是病死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结果。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请发挥想象,当当蔡桓公,他会怎样地说?(动作、神态等)
b.师加提示语,指生读。
(拍着胸脯、不屑一顾??)
师:扁鹊只好走了。
(2)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a.扁鹊走后,蔡桓公又会怎样地对左右的人说?加提示语。
师:此时的蔡桓公,真的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病吗?那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也许不以为然;也许鄙视小病??)
b.你来当一回不以为然的`蔡桓公,读。
(3)感悟“生气”。
A、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B、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a.师: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的样子?(怒气冲冲、勃然大怒等)
b.师:同学们,从他一次又一次地生气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蔡桓公?(傲慢、固执、不听劝告、自以为是)
五、学习最后一节
1、因为蔡桓公的固执,自以为是,最后的结局怎么样?出示: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死了。
2、谁来读?
3、在死之前,他才想起了扁鹊,于是派人去请他,可是——
4、小练笔: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交流、归纳)
六、理解寓意
1、与其说蔡桓公是病死的,还不如说是他自己害死自己的。他的死,的确令人深思!(像这些小病、缺点、坏习惯、不端正的态度等,都有可能逐渐地酿成大错,我们要懂得——防微杜渐。(师板书:防微杜渐)(在错误或者坏事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制止,杜绝它渐渐变得严重)
2、机动环节:这篇课文选自韩非的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古文与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比较一下。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七、课堂总结
聪明的人懂得从别人的教训中得到启发,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走那一条条弯路。寓言故事,就是教会我们做人的很多道理。蔡桓公的悲惨结局,永远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八、布置作业,课文延伸
1、把这个故事和你受到的教训讲给家人听。
2、有兴趣的同学去看看《伊索寓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16题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用象牙装饰的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到中闺(闺.内室),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孟尝君姓田、名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资治通鉴〉)
12.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楚王遗之象床 遗:读wi,赠给。
B、足下能使仆无行者 仆:谦称。我。
C.则未至之闺将何以待君哉 待:对待。
D.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疾:生病。
13、下列各句中红色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象床之直千金 直:通“值”、价钱。 B.以君能据达贫穷 君:君主。
C、今始至楚而受象床 始:开始。 D.孟尝君召而反之 反:反驳。
14、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君能振达贫穷 以:因为。
B、故莫不悦君之义 莫:不能。
C.今始至楚而受象床 而:相当“就”,表承接关系。
D.孟尝君乃书门版曰 乃:就。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阅读答案
15.“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B.苟且伤害他一点儿,就是卖妻子儿女也不够赔偿。
C.如果碰坏它一点儿,就是卖妻子儿女也不够赔偿。
D.如果碰坏它一点儿,就是卖妻子也不能赔偿。
16.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徒直不想为孟尝君送象床,他请公孙戌为他想办法不去送,答应事成以先人宝剑相谢。
B、公孙戌根本不想要登徒直的宝剑,他对孟尝君晓之以理,劝说他不能因接受象床而有损自己的好声望。
C.孟尝君听从劝告,决定不接受象床.公孙戌快步离开。孟尝君看出他很得意,便叫回他问话。
D、公孙戌把实情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有感于此而在门板上写话语,鼓励人们打消顾虑,为使他不犯过失而入谏。
参考答案:
12、D(疾:赶快。)
13、A(B项“君”是尊称对方“您”。C项“始”是“才”。D项“反”通“返”。)
14、B(莫:没有人。)
15、C(“苟”如果。“妻子”妻子儿女。)
16、B(此项说“公孙戌根本不想要登徒直的宝剑”不合文意,公孙戌是为了要剑才劝谏孟尝君的。)
三个小女孩
季羡林
我生平有一
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两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
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
(节选自季羡林《三个小女孩》)
1.下边对文中有关称呼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
A.华华“爷”“爷”的叫喊声贯穿全文,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文中“小东西”“小动物”是一种亲昵的称呼,表达了作者喜爱华华的感情。
C.作者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华华儿”到“小东西”“小动物”,鲁迅《故乡》中闰土对“我”的称呼由“迅哥儿”变为“老爷”,这种称呼的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D.称呼的变化也就是感情的深化,作者把对小姑娘的爱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看似随手拈来,其实是匠心独运。
2.下边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是符合原意的?( )
A.大家为华华力量惊人地大而高兴,“我”则被她的惊人之举感动得想流泪。
B.大家为结果如人所料而高兴,“我”也被华华天真的举动深深感动。
C.大家为华华挣脱的力量之大而惊奇,“我”则为这样做伤了孩子的心而内疚。
D.大家为奇迹的出现而兴奋,“我”则为人们愚弄了可爱的华华而伤心。
3.下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
A.首尾呼应,表示“我”对华华的思念并未因彼此失去联系而淡化。
B.篇末点题,强调牵挂源于爱,彼此的牵挂使生命充满了无限乐趣。
C.“绿叶成荫”是“我”美好的猜想,也是“我”由衷的祝愿。
D.一个“爷”字情深意长,渗透了“我”对华华的思念与牵挂。
4.你认为文中哪个细节最感人?这个细节表现了小姑娘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A
2.B
3.B
4.答案不惟一,言之成理即可。如:细节——“西屋蹲守”或“床头待醒”,小女孩的特点——天真、稚嫩、纯朴、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