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长沙的唯美句子
(第一首)
美傲潇湘橘子洲,花香柳媚绕琼楼。
百丈诗碑镌壮韵,千重浪琰颂毛游。
舒怀漫步芳丛内,感慨由然对燕鸥。
(第二首)
星城何处最堪留?橘子洲头风物遒。
竹浪高摇湘月静,松涛远动楚天幽。
千峦翘首探前路,百舸放怀争上游。
巨像励人兴禹甸,长征鼓角未宜休。
(第三首)
橘子洲头忆巨擎,丰功伟绩盖古今,
坦荡一生为社稷,光辉万世照后人,
赤色江山今安在,官商腐糜乱朝伦,
神州代有英才出,不信人间不太平。
(第四首)
麓山脚下大江中, 水上明珠耀古城。
领袖洲头瞻社稷, 江神岛尾佑芙蓉。
天桥引至八方客, 圣景招来四海朋。
贵木名花齐斗艳, 金秋最美赏橘红。
(第五首)
逝水横波衡岳外,而今谁到问天台?
关山飞越携心意,齐鲁遥思拜楚材。
绝地苍茫狂飙起,一洲妖娆大江开。
长缨在手吟今古,风月无边笑往来。
(第六首)
洲头直面看沉浮,阅尽八荒千里秋。
独立于斯思绪远,遍敷其上橘香稠。
势牵岳麓凝清气,韵拍潇湘集白鸥。
坦腹激流身遏浪,毛公屐后万人投。
(第七首)
临湘北望许多愁,橘子洲头几度秋?
骤雨来时曾问路,乌云去后懒回眸。
无边雾色藏山色,一脉风流荡水流。
毕竟人寰须代谢,凭谁挥浪遏飞舟?
(第八首)
方读君诗暂忘愁,无缘抵谒赏芳洲。
观枫似见英雄影,听雁如歌梦幻楼。
毛领风骚凌别鹤,我羞文采驾归舟。
青山渺渺春秋换,逝者滔滔日夜流。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