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格言 > 文章内容页

虚云大师格言10000句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23-02-26 14:57:34 分类:励志格言 阅读:

1.抓住失去的不放,得到的就会失去意义时间一直让所有的生命体在失去中得到,在得到中失去。春夏秋冬的更替,新陈代谢的交织,都是明证。舍不得花儿的凋谢,就尝不到果实的甜美;舍不得曾经离开,就感受不到幸福的到来。你要相信,会离开的都是人生的无奈,只有当下的拥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2.,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乐淡然,使人简单;简单,使人快乐。善,自然美丽;心直,自然诚挚;心慈,自然柔和,心净,自然庄严。静静地感悟,抖落岁月的尘埃,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的所有。

3.时间,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会考验最暖的陪伴。走远的,只是过眼云烟;留下的,才是值得珍惜的情缘。来得热烈,未必守得长久平淡,未必无情无义。眼睛看到的许是假象,心的感受才最真实。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

4.除了你的亲人和三两知己,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软弱展现给外人看;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狈述说给外人听;因为根本没有人会觉的你很可怜,只会觉的你很无能很没用。大多时候,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承担,因为没有人会帮你。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坚强,因为凡事都靠自己。

5.人别让生活的压力挤走快乐,不管昨天发生了什么,不管昨天的自己有多难堪,有多无奈,有多涩,都过去了,不会再来,也无法更改。就让昨天把所有的苦、所有的、所有的痛远远地带走吧,而今天,我们要收拾心情重新上路!

6.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无我相,诸妄顿亡。我执既除,更除法执。我执粗,法执细。平常讲话,开口就说我什么,若无我,则什么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无碍。由能无我,也就无人,习气毛病也无有了。既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离法,就要努力忘我,勿为境转,勿在烦恼中过日子。——虚云老和尚

7.当我说是佛教徒,并非是在宣称我比你更有智慧,而是低声的说,我有太多无明烦恼要去除;当我说是佛教徒,并非显示我过去累积了什么福德,而是往昔所造的恶业太深重,所以祈求佛菩萨慈光加被,誓愿忏除;当我说是佛教徒,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恩,今生能值遇善知识,聆听佛法,深感因缘的不可思议!——悟演法师

8.要想改变世界,先要适应世界;要想改变环境,先要适应环境;要想认识世界,先要认识自己;要想实现自己,先要否定自己;要想解决问题,先要解放思想;要想有出路,先要有思路;要想有高度,先要有厚度;要想别人靠得住,先要自己站得住;要想超越别人,先要超越自己;要想降妖伏魔,先要百炼成钢。

9.要想改变口袋,先要改变脑袋;要想,先要让自己值钱;要想让钱来找到你,你先要学会怎么找到钱;要想卖出颠覆性的产品,先要颠覆买家的思维模式;要想赢得了,先要输得起;要想成功,先要自己制造机会;要想当爷,先要当孙子;要想人前显贵,先要人后受罪;想要有朋友,先要够朋友;要想战胜对手,先要战胜自己。

10.要想做好事,先要会做人;要想出头,先要低头;要想成功,先要经得起考验;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要想成佛,先要成人,人成即佛成;要想弄巧,先要藏拙;要想和,先要敬;要想成功,先要发疯;要想控制别人,先要学会控制自己;要想别人对你好,先要对别人好。

11.要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先要有一颗宁静的心;要想获得幸福,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要想长寿,先要乐观;要想成为公主,先要相信自己就是公主;要想改变目前不如意现状,就先要改变你自己的心态;要想活得开心,先要让自己安心;要想改变命运增加福报,必须先要断恶修善;要想被人尊重,先要学会尊重别人;要想壮志凌云,先要脚踏实地。

12.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必须先要沉淀自己的心;要想得到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必须先要把最好的你交给这个世界;要想事情改变,必须先要改变自己;要想遇到优秀的人,必须先要把自己变得更优秀;想要战胜别人,必须先要战胜自己;想要实现梦想,必须先要拥有梦;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必须先要帮助别人;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须先要去爱别人;想要感动别人,必须先要感动自己;先要得到别人的友谊,必须自己先要向别人表示友好;要想钓住,必须先要像鱼那样思考

13.人生不过是喝一杯,谈一段天,兜兜转转,玩看看。绿茶青碧,一杯入喉,如吞没大片田野。心清似湖水,微澜照影。红茶浑厚,一口舌畔,像黄钟大吕在你脑演奏。心域如奏,绕梁三日。白茶淡泊,一叶如舟,划向你心灵的深海。心淡意远,不争机巧。乌龙杂陈,一饮而尽,恰如那快意人生。心旷神怡,襟怀坦荡。普洱酣畅,一盅浓郁,似那浮生里缠绵悱恻的情感。心怀荡漾,天光云影。苦茶有趣,一片醒神,给你痛苦,更使你宽广。心想事成,苦尽甘来

14.有茶话香,那些伴着茶吐出来的字眼,疏朗雅致,规规整整,是言辞里的正规军。有话饮茶,那些因话而有的茶局,诚恳单纯,不含功利,是一个暖意融融的人脉场。稻香茶暖。稻子香的时候,季节收获,此时饮茶,时节真好,因了仓底的殷实,聚拢了生活的底气

15.人走茶凉。所有的茶都要有人,无人的茶是山野之间的野树,粗野蛮荒,多了些兽、性,少了些人文。道由心悟,茶香自知。无论走到哪里,要么带上茶远行,要么到一个地方就品那里的茶。茶是天地间的精灵,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灵气,饮一杯当地的茶,如同消化了当地的文化

16.一杯茶,一段心路,一个故事,一寸韶华,在回忆回味,在展望中绽放。一个茶社名字很好,叫做“醇心找茶”,心灵醇香,才能识得茶的香;心灵麻木,茶是寡水;心灵糟糕,茶也就成了茬,会扎上人的心。浮生如茶,在哪里翻滚,就在哪里释放光华。

17.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

18.什么样的人才会有高尚的品格?应该是无所求的人。人果真达到了无欲无求了,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尚的伟大,攘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样的淡泊便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19.蜀相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求就是一种淡泊。面对复杂的人生,需要的是一无所求的淡泊。人生,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需要经历人生坎坷崎岖中的颠沛流离,需要经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经历风云莫测中的繁华盛衰,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会让自己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境界中,让心灵慢慢得以升华。

20.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必为其所累,虽然都是好东西,切不必尽收囊中。“名和利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很难改变固有的观念,岁月的沉积,生活阅历的累积,使人越来越难回头看看自己固守的观念是不是对的?一个人做到无求的时侯,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清空了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才能有了让生命一次又一次远行的条件。当自己在某一天突然有所感悟掸去心灵封尘的时候,也许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21.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勇气。超然物外,像白玉兰那样,卓尔不群,纤尘不染,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超然于世俗之上。看过《品读人生》这本书,这本书选编了鲁迅梁实秋、朱自清、巴金、徐志摩等数十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们有关人生问题的散文随笔、杂文小品。大师们从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两个方面对生命和人性进行了详尽的评论,让我受益匪浅。从中体会到了一份恬静的心境,一缕清幽的书香,一樽甘甜的烈火酒,这些都是无求者的品行

22.陶渊明的无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无求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无求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林则徐的无求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齐白石的无求是“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一份份无求的境界,一份份高尚的品行,谱写的是一曲曲可贵的人生之歌。在这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中,懂得了淡泊以明至,学会了宁静而致远,体会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味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3.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世上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随缘而安,得之不喜,失亦无忧。知道了先人们的无求,心中铭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名言,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静心,慢慢体味“人到无求品自高”里“无求”的境界,坐看云起,笑看沧桑,自己的人生一定会色彩纷呈!

如果有了空余时间,就可以学习其他学问。什么是其他学问呢?《周礼》中讲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礼节;“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当然出家人不能学);“御”是驾车;“书”是书法;“数”是计算。佛教中也有相似的观点,如《经庄严论》、《萨迦格言》中言: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应精通五明或十明的一切学问,如医学明、声明、诗学等;即使你没有多余的精力,孝、悌、谨、信等也不得不学,因为作为一个人,明白这些必不可少。

我经常想:《弟子规》的内容,应该用佛教观点来解释,这样刚好有一些补充。否则,单单只考虑眼前几十年,却从来不提前后世、业因果,不去关注更为长远的生命,就太有限了。若能与佛教理念配合起来,进行灌输孩子们一生中的印象比较深。想想我们小时候,如果在学校读过这些,可能就不会给父母、给别人带来那么多痛苦了,反而应该还有很大饶益。以上讲了总叙,下面正式讲七个问题中的第一个: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在家中,父母呼唤你,一听到就该立刻答应,不要慢慢吞吞。无论父母叫你做什么事,不要拖拖拉拉,要立即去做

“父母呼,应勿缓”:表面上这好像很简单:父母喊你,上答应就可以;父母让你做事,马上做就可以,但它有甚深的道理。我们儿时都做过孩子,那时,是不是父母一叫就答应呢?恐怕很多人不是。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当宝贝一样疼爱,这让孩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像很多大学生,不会洗衣服,别人叫也不吭声;再大一些,不懂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这都与儿时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小时候父母娇惯你,喊多久都不应一句,即使回答,也是恶狠狠地说:“干嘛!什么事?”没有一点恭敬和孝心,长大以后自然对谁都不理不睬。因为父母是最亲的,他的呼唤你都不应,那到了单位或面对亲友时,更不会恭敬对待了。所以,儿时的教育很重要,它导致了每个人在修养上的差别

学习这部论典,很多道友可能会有一种懊悔:“小时候父母说什么,我应该好好地听。但现在父母已经死了,想孝顺也没办法了。”但不要紧。若懂了这个道理,有机会可以教亲戚朋友的孩子,同时自己也知道该怎么跟人相处。譬如,不是父母,而是其他人叫你,你的态度怎么样?是不是像有些世间人那样,领导上司喊了立即答应,而普通同事喊,就用另一种态度?如果这样,那就是傲慢无礼的表现。

表面看这只是一般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做好。所以,现代人和古人相比,确实特别差,而且是点点滴滴都差!

此处讲的并不是中观空性,也不是气脉明点,只是做事做人的世间道理。我们这些凡夫人既然还没离开世间,就应该遵守这些规矩。毕竟内心的证悟,谁也看不到,但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别人喊你,你在那儿一副特别傲慢的样子,别人会有怎样的反感,你清楚吗?所以,古人的行为规范,现代人的确需要。否则,每天接受的都是眼花缭乱的事物,那么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就只能被抛弃,让它断灭了。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古代有这样孝子,而现在有没有呢?很罕见。2004年有个人把肾捐给了母亲,这在当时轰动一时,感动了很多人。但古代并不是这样,那时人人对父母都特别孝敬。

或许有人问:“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后世有《二十四孝》等许多故事。可这孝顺之举,佛教有吗?”

佛教不但有,而且远远超胜,更不可思议。如虚云老和尚,他为报答亡母深恩,吃尽了千辛万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早脱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他两次冻僵在冰中,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救他脱险,三年后才到五台山。后来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得知母亲已转生净土。

以这种伟大的行持报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难见到。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应以礼承事;死后,要以礼埋葬,并于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报恩仅限于此。然佛教可谓更上一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才成就了真实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个人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应深入佛经,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可以称为“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因此,人想学道,孝顺非常重要。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4、一切皆为虚幻。

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6、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不可说。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2、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3、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4、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15、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6、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17、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8、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9、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0、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1、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2、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3、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4、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5、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26、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7、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8、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29、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0、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31、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32、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3、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佛教语录

34、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35、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36、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37、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38、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39、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40、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41、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42、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43、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44、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45、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46、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47、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8、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4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50、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

2.

3.

4.释虚云佛语经典语录

5.

6.

7.佛心慧语经典语录

8.星云大师语录:《佛光菜根谭》

9.日精进正能量语录

10.禅缘佛语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