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最全解释
【成语】:言行一致
【拼音】:yán xíng yī zhì
【简拼】:yxyz
【解释】: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出处】:宋·赵善璙《自警篇·诚实》:“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示例】:我~,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近义词】:言而有信、心口如一、表里如一
【反义词】:言不由衷、心口不一、表里不一
【语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表里如一
【顺接】:致之度外 致仕县车 致仕悬车 致君尧舜 致命一餐 致命遂志 致政大夫 致果为毅
【顺接】:百虑一致 表里一致 别无二致 别饶风致 并无二致 步调一致 楚楚有致 错落有致
【逆接】:薄唇轻言 背惠食言 闭口不言 闭口无言 变色之言 博闻辩言 不可胜言 不恤人言
【逆接】:言三语四 言下之意 言不二价 言不入耳 言不及义 言不及私 言不及行 言不尽意
言行一致成语2宋·赵善璙《自警篇·诚实》:“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近义词
表里如一
言而有信
表里相应
心口如一
坐言起行
划一不二
言行相顾
反义词
言不由衷
口是心非
表里不一
大吹大擂
心口不一
言行相诡
自相矛盾
言行不一
口不应心
口快心直
张校长向来言行一致,我们应该相信。
言行一致,则一言九鼎;言行相悖,则一文不值。
不打折扣、不打埋伏、不打小算盘,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
老师要言行一致,否则学生将会无所适从。
关于言行的格言
知无不言,言无不行。
——[宋]苏轼《策略第》
意译:知道的就说,说了就要去做。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意译:说明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言》
意译:整天说好听的`,不好亲自去做一件。
蚊虫遭扇丁,只为嘴伤人。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意译:蚊虫被扇子拍打,是因为它用嘴咬人。
甘言无忠实。
——[梁]《刘孝威·箜篌谣》
意译:只会说甜言蜜语的人不会是老实忠厚的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叱言如覆水,摇舌不可追。
——[晋]傅云《墙上难为趋》诗
意译:说出的话就像泼出的水一样,不可能再挽回,所以说话一定要慎重。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左传·昭公八年》
意译:君子说话要诚实,要有理有据。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
有理不在声高。
缘木求鱼,劳而无功。
——[先秦]《孟子·梁惠王上》
意译:爬到树上去抓鱼,一定是不会有结果的,只会劳而无功。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先秦]《左传·隐公十一年》
意译:指人做事时,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数,要量力而行。
远水不救近火。
——[先秦]《韩非子·说林上》
意译:远处的水不能熄灭近处正在燃烧的火。指做事要讲求实际。
巧言乱德。
——《论语·卫灵公》
意译: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
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淮南子·文式训》
意译:对听到的话,不加考虑就全部相信,或者嘴里胡说八道就会惹出乱子。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礼记·杂记下》
意译:只说不做,君子把这件事当做耻辱。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礼记·缁衣》
意译:对于能说却做不到的事,君子宁可不说。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意译:已经过去的事不说了,已劝过的事不要再劝了,已经结束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治长》
意译:听他说得话,再看他做得事,观察他言行是否一致。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意译:说话一定要诚实,做事一定要果断。
眼见方为是,传信未必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意译:要眼见为实,不要轻信传言。
流言可以惑众。
——[宋]林逋《省心录》
意译:流言蜚语可以迷惑大众。
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孔子家语·六本》
意译:送人钱财,不如送人一些有用的话。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斑固《汉书·董仲舒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花藉》
意译:大蚂蚁摇大树,真是太可笑了。指做事要量力而行。
忍小忿而就大谋。
——[宋]苏轼《留侯纶》
意译:忍住小的气怒是为了做成大的计谋。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汉]佚名《诗大序》
意译:说话的人没有罪,但听到的一定要引以为戒。
君子的行言,小人的舌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
意译: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荀子·不苟》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意译:既然来了,就安心的住下来。
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意译:流言到了有智慧的人那里就停止了传播。
眉头一纵,计上心来。
——[明]施耐庵《水浒传》
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意译:言过其实的人不可以被大用。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意译:君子说得少做得多,小人则反之。
一言而可以兴邦。
——《论语·子路》
意译:一句话会使国家兴旺。
大言不惭,则无心为志。
——[宋]朱熹《四书集注》注语
意译:说大话都不惭愧的人,一点去实践的决心都不会有。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草,比喻奸邪小人。敷、荣:指花叶繁盛。意思是:宁可做兰草美玉被摧残,也不做萧艾之类恶草而繁茂。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
【讲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功与失败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
【讲解】布衣:平民。宠禄;因恩宠而得到的爵禄。意思是:富贵无常,不足羡慕,不如召平(原为秦东陵侯,后沦为平民)东门种瓜,可以安享天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国语·周语》
【讲解】学习美好的东西,就象登山一样不容易;学习不好的行为,就象山崩一样迅速。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
【讲解】卑:谦恭。瘁:这里指贫困。意谓谦恭而不失于礼义,贫困而不失廉洁。也可理解为谦恭而有分寸,贫困而不志短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出处】《礼记·大学》
【讲解】广:开阔,坦率。胖(pán):安泰舒适。意思是;拥有财富能装饰房屋,具备良好的品德能有益身心,心地坦然就会显得安泰舒适。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
【出处】汉·王充《论衡·命禄篇》
【讲解】奋发努力,勤恳工作,从而达到富有;磨炼才能并使情操光明,从而求得高贵。意谓富贵要凭实干和德才换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
【讲解】通过冒雪"独钓"于寒江的渔翁形象,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始终不屈的精神面貌。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讲解】知:同"智"。距:同"拒"。专己:刚愎自用。意谓多看的`人知识广博,多听的人聪明;拒绝别人意见的人闭塞,刚愎自用的人孤立无助。意谓人要多见、多听;接受意见而不自以为是。
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谓大公。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讲解】把天下人的功绩作为功绩,但不把那功绩认作自己的功绩,这就叫做最大的公心。"功其功"的第一个"功",意动用法,把……认作自己的功绩,此句话劝戒不要贪天之功以为已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担心地位不高,而担心道德修养不高。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处】《庄子·田子方》
【讲解】对于人来说,没有比思想颓废、精神萎靡更可悲的了,至于躯体的死亡,那倒是次要的。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出处】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讲解】释:解除,免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而让全天下的人们得到利益;不以自己的祸害为祸害,而要让全天下的人们免除祸害。此为作者对理想政治的赞美。
天下自有公论,非爱憎异同能夺也。
【出处】宋·陆游《跋东坡谏疏草》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某人某事,天下的众人自然有公正的评论,不是哪个人的爱憎和看法的不一能够改变的。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讲解】不清心寡欲就无法使志向明确,不平心静气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贵不凌贱,富不傲贫。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讲解】意思是:地位高了不要欺凌地位低微的人,富有了不要瞧不起贫穷的人。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讲解】丹青:绘画用的红绿颜料,这里指绘画。意思是:酷爱绘画竟不知道已近年老,视富贵荣华引如过眼浮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出处】清·石达开《入川题壁》
【讲解】肝胆:喻勇气、血性。意思是:我视黄金如粪土,刚强正直的气质如铁一般坚硬。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出处】《老子》三十九章
【讲解】意思是:果真尊贵了,就要以卑贱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为基础。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出处】《老子》
【讲解】不拘泥已见,所以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名声远扬;不自夸,所以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不衰。
集众思,广公益。
【出处】《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讲解】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对大家有益的意见。意同成语"集思广益"。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出处】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讲解】得死所:得到死得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价值。意思是:哪个人不会死?可贵的是死得要有价值。
士皆知有耻,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出处】清·龚自珍《明良论二》
【讲解】士:读书人。耻:羞愧,羞辱。这句话指出了士人有无羞耻之心与国家有无羞辱的直接关系,说明知识分子立身要先知耻的重要性。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出处】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
【讲解】孤:孤寒。直:刚直。意思是:自古以来圣贤之人都是贫困而不得意,何况我们这样身世微寒而又刚直不阿的人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讲解】本心:根与心,喻坚贞操守。美人:喻君王。意思是:以美德贞操自励,不求闻达于朝廷。
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
【讲解】惊:惊喜。疾:憎恨。意思是:见到好人好事如同遇到惊喜的事一般,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讲解】疾:恨。章:同"彰",显著。君子在社会上活动、跟人交往,最痛恨的是名望品德不显著。意谓人的交往,要以好的名声和德行为基础。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讲解】激:冲击。浊:脏水。冲去污水,扬起清水;憎恨坏的,喜欢好的。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出处】晋·陶渊明《拟古》
【讲解】既没:已经死了。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在世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死了以后他的名望还留传百世。
身修然后可以治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诽》
【讲解】然后:这样以后。意思是:自身修养好了,就可以把家治理好;家治好了,就可以把官府治理好。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出处】《格言联璧·从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意谓劝人学习别人优点,改正自己身上与别人相同的缺点。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
【出处】唐·韩愈《举张甫自代状》
【讲解】嫉:同"疾",憎恨。恶:坏人坏事。雠:同"仇"。憎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恨仇敌一样,看见好人好事如同饥渴求取食物与水那样。
勇不虚死,节不苟立。
【出处】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讲解】虚:白白地。不苟:不随便。意思是:真正勇敢的人不会去白白送死,美德节操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成就的。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阅读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
1.B
2.(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3.C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阅读答案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名_____,_____时期的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B、人恒过(经过)
11、
________
1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例来证明这一观点。(3分)
13、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增长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理由。(2分)
9、轲战国
10、B
11、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
12、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举例: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经过十年,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身死而国灭。
13、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仍然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只有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才能获得成功。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阅读答案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是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
衡于虑( ) 而后喻( )
小题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 。(3分)
小题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和“ 行 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战国.儒家
小题2:田间,田地使……受贫困之苦 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
小题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4: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小题5:略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点。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意思,把握关键句子即可。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句子含义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结合本文,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