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格言名句荀子
导语:《劝学》一篇是《荀子》的首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对学习的看法。之前我们写梁启超谈如何读《荀子》一文,提到如果要以修养应用的目的来读此书,比较好的方法是将自己所欣赏的格言警句一一分类摘抄,常常读诵,随时参照于自己的日常。一起来看看荀子劝学的名句以及解读。
荀子劝学名句以及解读
1学不可以已。
《劝学》篇开篇就说“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劝学》的主旨在于劝勉人努力学习,并在文中使用大量比喻来说明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在这句话之后,荀子就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无止境。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与这个意思相近的,是《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说要经常检查自己。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学无止境,只有看到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因此要不断学习。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意思是: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但还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看,但还不如登高之后看得宽广。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应该把这当作学习的契机,有思考但不是闭门造车;要善于主动寻找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丰富自己、并向更高处攀登。牛顿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与此相似。
5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在这句话之前,荀子举了几个例子: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以羽毛为巢,用毛发编织,系在芦苇上,大风一来芦杆就折断了,巢也掉了。这不是鸟巢做得不好,而是因为依托的地方不合适。西方有一种名叫射干的草,它的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面对着百丈深渊。不是它茎长,而是它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接下来荀子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芷如果浸到臭水里大家就不会佩戴它了。于是荀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定居时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好地方,外出要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交往,以此防止受邪恶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一定要注意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这句话意思是: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不能埋头苦干的人,在事业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荀子在此前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都是在强调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7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体现在仪表举止上,表现在一举一动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8学莫便乎近其人。
这句话是说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益友、积极向良师益友学习更省事的了。在荀子看来,效仿良师益友,聆听君子的学说,能使我们养成崇高的品格,获得全面的知识,而通达世事了。
9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学习,本来就应该一心一意,就是要学到完全彻底。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致的。学习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见成效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这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10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知道学识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足以称为完美的,因此他们反复学习以达到前后联系,用心思考以达到融会贯通,效法良师益友努力地去实行,除掉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识。可见在荀子看来,学习不仅仅是指书本的学习,还包括了道德的修养,是内外兼修的。
荀子劝学的名句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4、思索以通之。
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0、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1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1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4、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15、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17、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18、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1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2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21、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2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24、务本节用财无极。
25、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2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27、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2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2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0、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31、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32、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3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3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3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3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7、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38、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39、学无止境。
4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4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42、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43、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
44、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45、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46、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47、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48、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49、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50、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5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53、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54、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55、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56、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5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58、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59、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60、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6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6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6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4、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65、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66、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67、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68、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6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70、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7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72、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7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74、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75、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76、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7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8、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79、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8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8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2、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83、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4、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85、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86、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87、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8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89、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9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92、学不可以已。
93、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94、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9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96、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97、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98、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99、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名言名句: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82、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8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8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8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从以上这些荀子的名言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