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文章 > 文章内容页

制订切实的目标

来源:励志帝 日期:2014-10-18 00:00:00 分类:励志文章 阅读:

每个人都有过梦想,梦想可以非常美好,非常伟大,但是梦想不能替代目标。因为目标必须是合乎情理的。你可以梦想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但自己的听觉非常糟糕,不论你如何用功,如何努力,毕竟不会达到目的。当你的薪金每月是两千美金,你却设定目标下月要获得二十万美金,人家不当你是疯人院逃出来的才怪。

一位朋友在他的书中说,设定目标后,努力去实践,不放弃就会成功

这只说对了一半,如果这个目标既合乎自己的“道理”,又合乎情理,一旦设定后,必须努力去实践,不要放弃,你一定会成功。如果放弃,永远也不会成功。但是,本身设定的目标并不合理,若要成功,就必须放弃,重新设定合理的目标。以书法来比喻,有人勤学练书法一辈子,每天坚持读帖临帖,从不间断,到老不登奥堂。问艺者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全在于勤学苦练,但问题出在他的目标(审美观)不合理,所以几十年的天天临写,只是天天在忠实地重复错误或者是巩固自己的缺点,岂能成功?

那是否有意料之外的运气?从人的命理和运程中解释,绝对有意外的佳运,但可遇不可求。作家克•吐温调侃地说:“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幸运女神都来敲过门。可是许多人竟然跑到邻居家里没有听见。”在人生旅途中,期待着意外的好运,犹如守株待兔,是一个没有保障的尝试。我倡导顺运,当我看见某人有意外的佳运,只是告诉他,及时把握,但不赞成依赖意外的佳运。回到我们谈的话题,要成功,必须先设定目标,在合乎自身条件的前提下,首先制定一个较长期的目标,然后再派生出若干短期的目标。无论是长期或短期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时间限定。在时间进度表中,还需要周密的计划。长期的目标,就是你的核目标,是一条主线,要保持它的稳定,而短期的目标则可以多个,需要不的调整和修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1981年5月3日,印度著名电影演员、影片《流浪者》中丽达的扮演者娜尔吉丝在印度孟买逝世了。她的去世引起印度人民的深切悲痛。

娜尔吉丝原名法吉玛•卡尼兹,1929年生在印度加尔各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母亲是印度著名的演唱家和电影演员。所以幼年的法吉玛•卡尼兹就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34年,5岁的法吉玛在由她母亲主演的影片《寻求真理》中饰演了一个儿童。小法吉玛的一双明眸透出思索的眼神,柔弱纤小的身体裹着白的印度纱丽,显得格外纯洁和可。为此,她起了艺名“娜尔吉丝”(印地文“仙花”的意思)。此后,刚满15岁的娜尔吉丝即在影片《命运》中担任了主角。她立志成为她母亲那样优秀的演员。她不懈的努力和她那优雅气质富有生活实感的艺术风格,使她很快成为了印度影坛上富有特殊魅力的杰出演员。

从1948年起,娜尔吉丝开始和男演员拉兹•卡普尔合作拍片。在长达8年的合作中,他们一起拍摄了近20部影片。他们共同拍片时,不仅各自的表演尽善尽美,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而且能相互激发对方的艺术才能。《流浪者》是他俩主演的第三部影片。娜尔吉丝在影片中以抒情演员的细腻手法把丽达悲欢离合的经历和内在情感深刻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银幕上的合作,使他们相互间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由于印度的封建门第观念,拉兹的父亲不愿儿子娶一个女演员,致使拉兹和娜尔吉丝未能结为眷属。

但娜尔吉丝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她坚持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娜尔吉丝的戏路很宽,不论是扮演喜剧角色还是悲剧人物,她都能赋予角色以鲜明的性格。1957年在拍摄《印度母亲》中,娜尔吉丝所塑造的印度母亲拉塔,渗透着印度劳动妇女特有的勤劳和正直的品德以及经得起折磨痛苦的坚韧气质。因而在印度电影节和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中,被评为最佳女演员。在摄制《印度母亲》的过程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支插曲:影片中有一场描写拉塔和她的儿子被仇人纵火烧着茅草屋的情景。拍这一场景时,娜尔吉丝不慎身上着了火,幸而扮演她儿子的演员苏里尔•达特奋不顾身地把她从火中救了出来。苏里尔是当时影坛上的一名新手,他刻苦钻研表演技巧,虚心向知名演员求教,演技得到迅速提高。在拍摄《印度母亲》中他饰演拉塔儿子逃跑的一幕时,脚踝关节不慎脱臼,但他仍忍痛坚持把那组镜头拍摄完毕才休息。娜尔吉丝被苏里尔的舍身救人的精神和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感动,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拍片结束后不久,他们就结了婚。婚后,娜尔吉丝从银幕上消失了,她转而全力支持丈夫苏里尔从事电影事业。此外,她还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发展残废儿童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上。娜尔吉丝在孟买创办了一所低能儿童学校,招收了40多名被一般学校拒之门外的智能迟钝的儿童入学。同时,她还担任了孟买残废儿童协会主席等职。

1967年,在息影10年之后,娜尔吉丝复出,担任了影片《白昼与黑夜》的主角。为了把握人物形象她到一所精神病院去体验生活。在那里,娜尔吉丝看到一个女孩朝她走来,极力想靠近她并对她说了些什么。但看管人员不许女孩靠近娜尔吉丝,很快把她拖走了。后来,娜尔吉丝从医生那里知道事情原委:两年前,那个女孩子曾在大街上向娜尔吉丝一行乞讨,并意外地从她们那里得到了一件爱不释手的礼物,女孩因此竟高兴得疯了起来,以至丧失了记忆力。这次她和娜尔吉丝再次相见,一下子又恢复了意识,产生了娜尔吉丝认识她,来看望她的感觉。娜尔吉丝听了医生的叙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她同情和爱怜这些被生活所抛弃的不幸者。后来,她把这些感受细致入微地再现在影片《白昼与黑夜》中。在这部影片里,娜尔吉丝的演技更加纯熟和精湛,影评界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她艺术上的新高峰。娜尔吉丝又一次在印度电影节上赢得了最佳女演员的桂冠,并获得了印度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乌尔瓦西金像奖。

在30余年的电影艺术生涯中,娜尔吉丝拍摄了近百部风格迥异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她不以光艳照人取悦观众,而是以真实、自然、清新、含蓄的独特表演风格打动人心。她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演员必须洞察现实生活的真谛。当我扮演医生时,我首先了解医生如何使用听诊器,医生和病人讲话的口吻,怎样动手术等。不幸的是,一些演员只顾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扮演农村姑娘却描着眉毛,卷着高高的头发,指甲留得又细又长,还染上颜色。这是与所扮演的角色完全不相符的。表演艺术家应该尽力去再现生活的真实。”

稍有炒股经验的人大概都知道巴菲特,他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投资家,也是美国唯一靠股票投资成为亿万富翁的人。

巴菲特从小就显露出天才。他11岁时,曾劝姐姐以每股38美元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美元。姐姐担心自己的全部积蓄将化为乌有,每天责怪巴菲特不该让她上当。后来股票慢慢回升到40美元,巴菲特赶快卖掉姐姐的股票,去掉手续费后净赚了5美元。

巴菲特终身信奉美国财务分析之父格莱姆的价值投资法,即成功投资的重要因素,取决于企业的实质价值和支付一个合理划算的交易价格,而不必在意最近或未来股市将会如何运行。巴菲特把企业分为两大类:一般商品型企业和特殊商品型企业。一般商品指消费者总是能买得到的商品,如果这类商品的价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会生产出来。商品的高价格会无限制地吸引竞争制造商品,直到无利可图为止。特殊商品指独此一家生产这种产品,他人没有能力竞争。一个大城市的日报是最好的例子。又如名牌饮料像可口可乐也是。外来的竞争者很难与特殊商品型企业竞争。巴菲特喜欢的就是这类特殊商品的企业,他于1989年以10亿美元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6.3%的股票,三年翻了三倍。

巴菲特在投资上奉行目标少而精的原则。他认为投资的公司一多,投资者对每家企业的了解就相对减少。所以他不主张投资过于分散。他认为,投资多元化说穿了是投资者对所投对象了解不足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在他40年的投资生涯里,只有12个投资目标,使他拥有了现在的地位。

巴菲特在作新的目标确认前,将达到目标的可能都有非常精确的估计,有了绝对获得的把握,他才会实施。1993年,巴菲特购买了一家在内布拉斯加深受顾客欢迎的家具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办人是一位俄国移民,从未受过正式教育。巴菲特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是90岁高龄,但仍精力充沛地每天上班,坐在打高尔夫球用的三轮车上在公司来回奔波。有一天,巴菲特到她店里问她愿不愿意把家具公司卖给他,她当即开价6000万美元。巴菲特没有还价,径直回到办公室开了一张6000万美元的支票给她。这位老太太问他怎么没有请律师和会计师,巴菲特说他相信她。

在清点存货时,她才发现家具公司值8560万美元。不过一言既出,她不愿毁约,只是非常吃惊,因为巴菲特当时似乎想都没有多想一下。原来他早已认准家具公司值多少钱了。

如果你制定合理的目标,又定期检查工作进度,你自然就把重点从工作本身转移到工作成果,单单用工作来填满每一天,这看来再也不能接受了。做出足够的成果来实现目标,这才是衡量成绩大小的正确方法。随着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你会逐渐明白要实现目标要花多大的力气,你往往还能悟出如何用较少时间来创造较多的价值,这会反过来引导你制定更高的目标,实现更伟大的理想。随着你的工作效率的提高,你对自己,对别人也会有更准确的看法。

巴菲特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终身遵守的两条准则:第一,设立目标必须通过严谨的思考和精密的测算。第二,目标设立后,绝不轻易放弃和改变,尤其是核心目标。

成功人士能把握现在。人在现实中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希拉尔•贝洛克说:“当你做着将来的梦或者为过去而后悔时,你唯一拥有的现在却从你手中溜走了。”虽然目标是朝着将来的,是有待将来实现的,但目标使我们能把握住现在。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能把大的任务看成是由一连串小任务和小的步骤组成的,要实现任何理想,就要制定并且达到一连串的目标。每个重大目标的实现都是几个小目标小步骤实现的结果,所以,如果你集中精力于当前手上的工作,心中明白你现在的种种努力都是为实现将来的目标铺路,那你就能成功。

成功人士总是事前决断,而不是事后补救的。他们提前谋划,而不是等别人的指示。他们不允许其他人操纵他们的工作进程。不事前谋划的人是不会有进展的。我们以《圣经》中的诺亚为例,他并没有等到下雨了才开始造他的方舟。

合理的目标能帮助我们事前谋划,它迫使我们把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可行的步骤。要想制作一幅通向成功的交通图,你就要先有目标。正如18世纪发明家兼政治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的:“我总认为一个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合理的目标,是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