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中优美的句子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9.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3.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的千古名句有哪些?大家学习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
——王羲之《兰亭集序》
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王羲之《兰亭集序》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毕;尽。全。咸:全,都。这两句大意是:所有的贤良、英才都来出席,不论年长、年少统统集合相聚在一起。这是王羲之为形容在兰亭别墅中的一次盛会而写下的'名句,颇有自得之意。“群贤”显现出参加者声望之高。人数之众;“少长”写出参加者年龄段之长;“毕”、“咸”是程度的描写,极有力地突出了集会的盛况。此名句精粹流丽,文约意丰,具有典型的文人作品的特征。描写盛会时可以化用。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椤�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品类,指世间万物。游目:随意流览。骋怀:驰骋怀抱。极:尽。这几句大意是:翘首远眺,浩浩苍穹,辽阔深邃;纵目大地,万紫千红,气象壮观,使人眼观美景,心驰神往,顿觉世间欢乐穷尽此中。这几句表现观照自然领悟真谛的喜悦心情。通过“仰”、“俯”、“游”、“骋”一系列动作化的描绘,既写出视野的广阔,自然的丰赡,又写出感受自然的惬意。文句从大处落笔,往细处体验,表现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物咏”的审美特征。写作时可引用以表现观赏自然所引发的由衷感叹。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觞(shāng商):酒杯。本句大意是:身处秀林幽景之中,一杯芳香四溢的醇酒,一句畅怀适意的新诗,都足以把心中的深情表露无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诸友同游会稽山阴之兰亭,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它与上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起,构成了一个纵情山水的艺术境界。此名句写喜悦之情不是浓墨渲染,而是从酒香岚气中流出,语言优美素雅,意境清新别致,体现了六朝人放浪山水,由自然之性灵悟自我之性情的审美情趣,为今天表现山水之乐提供了范例,也可直接引用。
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这两句大意是:意惬神旷,陶然自乐,忘记了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此名句典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描写情感,贵在独抒性灵。~两句正是通过内心的情性表现,写出了超脱自我任情适性的“魏晋风度”与独到的心理感受。可用以表现忘却流年的喜悦之情。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人看待今天的人和事,也和我们现在看待过去的人和事一样。
导语:《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
书法特点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兰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所谓“学书先学王”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这里面的每个“之”字字体都不一样,《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最精辟的概括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关于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兰亭集序的.散文特点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兰亭集序作者介绍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本文语言风格:
1、生动、准确的词语:
本文中多处词语使用生动、准确,于洗练中见作者功底。
⑴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⑵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句中这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对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4、同典恰到好处:
文中有两处用典。一是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观点,颇有说服力。二是“齐彭殇为妄作”,彭、殇分别代表了长寿和短寿,他们的生命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将这两个极端看作一样,自然是荒谬透顶。这个典故以反面证明了作者的生死观。